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总是想,我能够看看大海的样子该有多美好啊!也许和王家新的那首小诗有关,也许和张明敏的《外婆家的澎湖湾》有关,也许和那美丽又悲伤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关,也许与精神毫无关系,而全在物质,比如与我自小生活在山里有关,毕竟物以稀为贵呐!
我第一次见到有真水的大海应该是在2009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周五下午,我与敏、燕一起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是看天津的海。
之所以选择到天津看海,是因为它距离北京最近,我们一天就可以完成往返。到了塘沽才知道,这里可没有我想看到那种的大海——碧水白沙,游人处处,有的只是逼人的寒风,还有那凌乱的一切。
凌乱的一切都包括什么呢?匆匆上得的面包车,荒诞低调又草率至极的“收费处”,全是淤泥、水洼,还有那陡峭难爬的防水堤,泥沙颜色的海水……如果不是脚底下时不时的有贝壳出现,如果不是远方的水天相接处不同于城市那目之所及之处,我们真的以为到了一个假海滩呢!
第一次看到的大海虽谈不上美,但也完全不影响寻海的心情。谁说大海一定就是碧水蓝天,白帆点点呢?我们到底还是看到了和大山不一样的风景!我想,只因这个“不一样”就足以丰富我们的昨天了吧!
第二次看到海是在北戴河,竟记不清是哪一年的中秋节了。我和燕、霞睡意朦胧的来到鸽子窝,静静等待海上日出绚烂。等待的时光容易思考:也许是因为封闭,我总是感觉我期待的很多美好遇见都是来自课本,比如大海,海上日出,北海游船等等。
较之于天津的海,北戴河的海似乎更能满足我对大海的期待。因为时至中秋,海水也有些凉了,我们多数时间选择躺在沙滩上晒晒太阳,聊聊天,看风景,或者轻闭双眼静静待着。不得不说,这里的沙滩便是我想象中的白浪沙滩了。
看过青岛的海,我又觉得这里才更接近我心里的大海。白色沙滩,彩色浴场,或快或慢的游艇,浪漫又老实的栈道,蓝色如梦的海面,随意前来的浪花,干净的环海行道,卖艺的人们……我喜欢这里的一切。
此行是出差而非游玩,心情自然不比前两次放松,加之无好友在旁,步履难免匆匆。尽管如此,大海的美还是横冲直撞,肆无忌惮的映入眼帘,印在了心间。
美的记忆还在,只是不再具体。信手翻阅之前的照片,竟笑着自说自话:那时的我真美。我想,这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年轻吧,更因为身后的美丽风景!
走过更多的地方,才知道美丽的多样。厦门的海更美,尤其是那海浪的声音。之前领略到大海的美,都是目光所及之处,厦门的海之美则可以用耳朵去感受。
别的且不说,就看“鼓浪屿”这三个字,我似乎又听到了美丽的海浪之声了。我想,鼓浪屿能够拥有“音乐之岛”与这海浪之声也不无关系吧!踏着白浪的节奏,按动那迷人的黑白格,怎么说都是一种美妙的所在。
我想我的浪漫,父亲自说他的现实。父亲说,原来鼓浪屿和这边就这么一点距离啊,我们坐船却要游那么一大圈。其实,两岛中间建一座大桥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我笑着说,建一座大桥,这里岂不是就成了一条大河,哪里还有大海呢?
见过不同地方的海,才知道大海本就有不同的样子。再说眼前的渤海湾,已大不同于我们之前看到的模样了。直接上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