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红方法(连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在传播学上的应用!

巴甫洛夫的狗,这是个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实验。

主人公巴甫洛夫是俄国的生理心理学家,不过在他死之前,他都不承认有“心理学”,他说“只有生理学”,也就是后来的行为主义。

不过,后来人们称他是“心理学家”,那是因为他死后被人们强制归类了。

巴甫洛夫给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有两句话:“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刺激信号越强,则行为反射越大。”

这两句话,就是西方红方法的传播学基础理论。

巴甫洛夫之后,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华生和斯金纳等人发扬光大,也就是后来的:行为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理论。

所以,本文主要围绕巴甫洛夫、斯金纳和华生展开,也就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奠基和发展。

巴甫洛夫是奠基人,斯金纳和华生是继承者和发扬者。

一、巴甫洛夫的理论: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狗,其实讲的是巴甫洛夫为研究狗的消化系统而做的一个实验,后来因为这个实验,他拿了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物时,狗狗都会分泌唾液,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没有拿食物”,只是经过狗狗的身边,狗狗也同样分泌唾液,他在想,是不是与“脚步声”的有关?(当然,这是我杜撰的场景)

于是,为了搞清楚这件事,他就展开了一系列实验。

大概过程是: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两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物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形成。

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有着共同的规律,二者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又可以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存在泛化和分化。

工具性条件反射,就是后来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

二、斯金纳的理论:操作性行为理论

到了斯金纳,他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也就是说,巴甫洛夫所说的“条件反射”,就是斯金纳口中的“答应性行为”,而“操作性行为”则是斯金纳研究的新领域。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的确也是由刺激引起的,但是这种行为的刺激源却是未知的。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斯金纳也做了实验: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消失速度非常慢。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直至40-60次按按钮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持续很久一段时间。

操作性行为的形成依赖三个关键机制:

1、辨别性刺激:提示行为可能产生特定结果的环境信号。

2、强化作用:正强化(奖励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消除厌恶刺激)。

3、消退与惩罚:通过停止强化或施加负面后果减少行为。

为了让你更好理解,我给你举个例子:

假设好利来最近生意很好,老板就很纳闷,为什么突然生意这么好?巴甫洛夫跟他说,是因为他的门头设计的信号足够的强,刺激了更多路过的消费者过来消费。

第二天,一个叫斯金纳的小伙跟好利来的老板说,巴甫洛夫说的不对,你的“生意突然好”与“门口设计”没啥关系,主要原因在“消费者身上”,这个原因是,居委会最近给居民每人发了1000元消费券,只能来好利来才能用。

好利来的老板恍然大悟,原来是“消费券”的作用。

用斯金纳的话说,就是“消费券”鼓励了附近的居民增加了来好利来消费的频次,这是因为居民们内在被鼓励而发生的行为,与“好利来的门头设计”毫无关系。

其实,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观点并不冲突,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这个刺激信号可能我们容易发现,也可能我们很难发现,比如隔壁老王最近要给北京市捐款100万,这个行为很难让人理解?老王又不是富二代,前几年在还吃低保饭,怎么突然间有钱去做公益捐款了?

后来得知,隔壁老王捐款的原因是“他买彩票中了1000万”,加上老王从小是个感恩的孩子,所以就有了这次捐款。

这个行为并不是因为“北京市要求隔壁老王捐款”,而是由“老王内心世界”做出的决定。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理论的比较:

结合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

2、人的行为还受人的“内心活动”以及“周围环境”决定的。

比如最近“生孩子补助”政策,一年补贴3600元,连续补贴3年,虽然10800元并不多,但是也会有不少人因为这个补贴“要二胎”。

1万多块钱,对你可能不多,但是对大多数月薪不到1000的底层老百姓来说,其实是很多的钱。

三、华生的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还有一个人,他叫华生,在前辈的基础上,把行为主义发扬光大了。

他认为,研究心理学的对象应该是行为和不是意识。意识就是“内省法”,行为就是“实验法”和“观察法”。

他主张抛弃对“意识”的研究,而是去观察和记录人的行为,所以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核心观点是:否定先天遗传影响,认为所有复杂行为均通过后天条件反射建立。

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华生也做了一个实验。叫:小阿尔伯特实验。

阿尔伯特是华生从医院挑选出来的一个孩子,他接受实验时只有 8 个月零 26 天。

实验前的观测:

第一次和一些小白鼠、小兔子等等的小动物放到一起,阿尔伯特对于这些毛茸茸的东西表现得既兴奋又开心,对这些小动物并无害怕和恐惧

当阿尔伯特试图触碰小白鼠时,华生和助手就在他身后用铁锤敲击铁棒,铁棒发出刺耳的响声,观察并记录小阿尔伯特的反应。

在触碰小白鼠时,铁棒敲击声响起,小阿尔伯特丢开小白鼠,并大声哭起来。

随后,只要阿尔伯特想去摸小白鼠,华生和助手就会敲击铁棒。

重复这样的行为多次之后,阿尔伯特只要一看见小白鼠,就会露出惊恐的表情,还会哭着转身,即使华生停止敲击铁棒也一样。

这也就意味着,阿尔伯特已经把小白鼠和巨响联系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小白鼠就代表着巨响,因为对巨响感到恐惧,也就对小白鼠产生了恐惧。

实验前:巨大声响 → 阿尔伯特感到恐惧

实验过程:巨大声响 + 小白鼠 → 恐惧

反复配对后:小白鼠  → 恐惧

华生通过建立条件刺激使阿尔伯特首先形成了获得性恐惧,然后这种恐惧被具象化了。

这对小阿尔波特的影响不止于此。

第一阶段实验结束 17 天后,再次来到实验室的小阿尔伯特,对带有毛的一切事物都表现出了害怕,看到曾经很喜欢的小兔子、小狗也表现出相同的恐惧。

就连华生戴上圣诞老人的面具,看到白色毛茸茸的胡子,可怜的小阿尔伯特都吓得嚎啕大哭。


这个实验在历史上因为非常不人道而臭名昭昭,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孩子有很多莫名奇妙的恐惧,产生的原因都可能类似「小阿尔伯特实验」的情况。

实验支撑:小阿尔伯特实验证明恐惧可通过刺激联结后天习得。

理论模型:行为形成遵循S→R线性公式,排除心理过程研究(黑箱理论)。

华生行为主义的验证实验:

小阿尔伯特实验(1920年):通过敲击钢轨声音与白鼠的反复配对,使婴儿形成泛化恐惧反应。

伦理争议:未对被试进行脱敏治疗,引发心理学实验伦理标准改革。

理论影响与局限:

学科贡献:推动心理学转向客观实证研究,奠定行为疗法基础。

理论局限:完全否定遗传作用,无法解释个体差异和复杂认知过程。

总结,行为主义就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巴甫洛夫奠定了该领域的基础,而斯金纳和华生继承和发展,他们都为行为主义学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红的传播学理论,其中一条就是以巴甫洛夫为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研究人的行为的,核心理论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刺激信号越强,则行为反射越大。”

另一个理论是,除了受“当前”的信息刺激外,消费者的行为还与刺激之前的其他因素相关影响,比如他的偏好、文化、习俗、环境等。

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是驯养的关系,消费者在驯养商家,商家也在驯养消费者,而这种驯养,并不是贬义词。所有的消费者,本质上和巴甫洛夫的“狗”没任何区别,都是动物,都在接受刺激信号,都会做出反射行为。

我们研究前人的理论,是为了将他们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品牌、营销、广告等商业领域。西方红的方法是传播学的方法,传播学的方法是心理学的方法,心理学上的分支之一,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结束。

作者:西方红营销咨询创始人李显红

如果对你有启发,欢迎转发给身边朋友。

公司介绍

西方红=战略咨询公司+产品开发公司+营销策略公司+广告创意公司。为客户提供企业战略、营销策略、品牌策略、产品开发、广告创意、包装设计等全案服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