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一直忙着,根本没有时间看手机里的信息。中午吃饭时,老伴说朋友圈有信息传袁隆平院士在长沙去世了。我简直不相信,还说一定是谣言。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午休醒来的我拿起手机,发现微信里大部分未读的信息都有袁院士去世的信息,而且很多是前一条为袁院士去世辟谣的信息,后面紧接着又是一条袁院士去世的信息,我真不知这些信息是真还是假的,但内心希望袁院士没有去世,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的确就是一位“90后”,他是中国人的福星,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不会这么早就倒下的。
但很快就从网络上的官方信息得到确认,尽管之前网络上的信息是造谣,但我们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7分在长沙逝世(后来得知,就在离我住处300米左右的湘雅医院),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近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农民的儿子,袁隆平是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也是我的偶像。记得还是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正值推广杂交水稻,我们的生物课就学了杂交水稻的有关知识,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农劳动,就是去附近的杂交水稻育种基地摘禾叶,以便杂交水稻的父本和母本花粉授粉更多,以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的产量。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对杂交水稻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来,自己生产队及自家的责任田也很快种上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成功,不仅改变了水稻的产量,也给数亿农民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杂交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米饭比普通米饭好吃。我记得当时的品种是“南优”系列,大面积推广时,我们那里还派人到海南岛制种。
尽管后来自己离开了农村,从事与农业不相关的通信工作,但自己的根还在农村,特别是后来找到一位在农业部门从事推广杂交水稻等良种种子工作的伴侣,更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经常获得有关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信息,也知道了杂交水稻就是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是他不懈的努力,解决了10多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是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人。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袁隆平在我心中占居了十分崇高的地位,心中感谢他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崇拜他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学习他刻苦钻石科学技术的精神,他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
前几年,我曾应邀为一些农业产业的企业服务过,接触不少农业企业的老板们,听到他们谈起与袁隆平接触的一件件往事,看到他们与袁隆平的工作照或合影,感到他是那样朴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更加对他肃然起敬,敬佩有加。曾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眼目睹这位共和国骄子的尊容,与他零距离接触。
昨天下午开始,网络和各路媒体都在报道袁院士的丰功伟绩和全国人民沉痛悼念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消息,简书上很多简友也发文悼念,可见袁院士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
看到昨天很多群众自发悼念袁隆平的信息,我也想到殡仪馆去悼念这位从未谋面的偶像,瞻仰他的遗容。但很快得知,袁隆平生前就有的丧事从简的遗愿,殡仪馆不接待群众悼念。我只好在心中默默祈祷:袁院士,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