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遇到懂自己的人,孩子也一样

最近,一向乖巧懂事的娃突然喜欢动手打人:打其他小朋友,打姥姥,还会故意摔东西。每次下班回到家,姥姥向我告状的时候,我就问她:“为什么要打小朋友啊”,她都扭过头去,似乎不愿意提及这个话题。如果义正言辞的教育她,她还会红着眼眶哇一声哭出来。

我很早就在情绪管理方面做过功课,也给孩子读了很多相关的绘本。我能明显能感觉到她内心的委屈和不满,却找不到原因。

经过我和姥姥的仔细观察,反复确认,发现只要其中一个小朋友玩了她的玩具,她就会动手打身边的人。我问她“你是不是不喜欢某某啊?”她不回答。平时在小区遇到那位小朋友,她还会主动过去打招呼,孩子的表现让我很迷惑,动手打人和这位小朋友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为什么对这位小朋友怀有敌意呢?

读完《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我心里有一种找到答案的感觉:孩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是因为她内心感觉到了焦虑和冲突。

那位小朋友的奶奶和我妈关系不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遛弯,两个孩子就经常见面,还会互相串门。我经常教育她要对其他小朋友友好、礼让,不能和小朋友争抢玩具。但是呢,另外一位小朋友却常常和她争抢玩具,而姥姥总会教育她:“你要让着小妹妹,让小妹妹先玩。”

姥姥的话语在孩子内心被解读成了 “姥姥更喜欢小妹妹”,她肯定无法明白,为什么姥姥不站在她这一边帮助她抢回玩具,反而站在小妹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种解读让她内心感到焦虑和不安,也造成了她动不动就打人的习惯。

想象一种场景,隔着悬崖相对的两个人,当其中一个人通过喊叫、打手势等手段都无法向对方传达出自己的意思时,在无奈之下,可能会做出一些怪异的动作或舞姿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这种情景就很像孩子和大人之间的信息传达。很多时候当孩子的语言无法表达出内心丰富的感受,只能通过一些异常的表现,例如便秘、尿床、惊叫、打人等,来释放内心的压力,或者向父母传递内心的情绪。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都渴望遇到懂自己的人,孩子也一样。


作者布拉夫曼博士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方面有长达五十年之久的经验。多年来,他一直负责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家长的每周见面会。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布拉夫曼博士带来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思考。他已出版多部关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并发表相关的研究文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特别简单实用,布拉夫曼博士比没有像其他育儿书籍一样,从心理学、行为学上堆砌一堆大道理,或者提供各种类别的自查表,而是清清楚楚的列举了24个案例,通过自己亲身的治疗经验告诉你一个绝对真理:理解孩子,不能单纯的依赖语言。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感官系统,除了善于倾听,我们还要善于“看见”。

这24个案例中,有一半以上都和便秘、尿床有关。而这些孩子却都被父母怀疑泌尿系统或者括约肌等生理上有缺陷而频繁在医院治疗。布拉夫曼博士鼓励孩子用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通过对这些图画进行解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解决了孩子的困扰。

当然我们无法做到像作者这样专业的解读,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通过孩子的绘画看到孩子的内心。但是这24个心理治疗案例依然能给我们一些有用的指导,需要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时刻谨记。

1、关心孩子的疑问,减少孩子的无意识解读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会对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事物充满疑问,如果在父母那里不能及时找到答案,他可能会根据自己有限的认知进行解读。这种解读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困惑和矛盾,从而引发孩子内心的焦虑。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察觉和回应,孩子就只能通过身体的病症向父母传达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例如持续便秘、尿床、半夜惊叫等。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从不避讳在孩子面前讨论一些大人间的事情。实际上孩子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细腻。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一个将近九岁的小男孩,安德鲁,大便失禁已经持续了三年,在医院进行的检查表明孩子的生理结构是健康的。作者布拉夫曼博士通过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交谈,了解了孩子的一些成长背景。在作者的鼓励下,安德鲁画下了下面这幅画:

这是两架战斗机,其中一艘战斗机被击落,但是只燃烧了一半。作者通过分析孩子的成长背景和第一次大便失禁时遇到的事,得出一个结论:燃烧了一半的战斗机是孩子内心对于去世的爷爷进行火葬的解读。三年前孩子的爷爷去世,安德鲁听到父母对爷爷进行火葬的讨论,并且要求去现场,但父母并没有带他去。小小的安德鲁在内心里认为爷爷可能在火葬中逃跑了,也许还活着。正是这种无法确认爷爷是否还活着的痛苦引发了安德鲁大便失禁的身体反应。当作者说出以上的解读时,孩子的心结终于打开,大便失禁的症状也消失了。

所以当孩子提出要求或问题时,即便我们不能立即想到很好的回答,也要努力进行方向的引导,避免孩子在内心进行无意识的解读。

之前看美剧《摩登家庭》,父母需要讨论一些重要严肃的事情时,会把孩子支开或者要求孩子回避。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既能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隐私,也能避免孩子听到不能理解的事情而产生困扰。

2、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指出“伤害型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型会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孩子成年后会引发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我想大部分人都已经明白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但是不只是父母吵架、离婚、家暴这种重大恶性事件才会对孩子带来影响。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书中列举的大部分案例,父母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家庭资产也居中上。但仅仅因为父母对育儿观念的冲突或者接人待物的矛盾做法,都会让孩子内心感到困惑和冲突。

其中一个案例中母亲选择做全职妈妈,将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如何给孩子更好的陪伴和照顾上,但是孩子却一直受大小便失禁的困扰。作者经过诊断发现,孩子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正是源于母亲的过度紧张。可能孩子偶然性的一次大小便失禁,就被母亲过度解读,认为是一种病症的前兆,这种焦虑的情绪很容易就传染给孩子,孩子即便生理上没有任何问题也会在情绪的作用下表现出病症。

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过度的关怀会被孩子解读为不利的信号:是不是因为自己生病了?是不是因为世界很危险?如果鼓励孩子个性自由发展,而不制定适当的规矩和章法,则会被孩子解读为:自己在父母心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书中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亲口对作者布拉夫曼博士说:“如果我在墙上乱涂乱画,我更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管制。”

3、任何育儿理论也不如有效的回应

前段时间,一个简短的小视频《陪着≠陪伴》在朋友圈刷屏,让很多父母心生感慨。视频从孩子的视角告诉我们,虽然你在孩子身边陪着他们玩耍、做游戏、学走路,但是当孩子赢得了游戏、迈出了人生第一步,向父母回望期待赞许和鼓励时,你却在看手机或者和其他人聊天,错过了最重要的有效回应。这样的陪伴不仅对孩子毫无价值,还会给孩子带来失望、伤心等不良情绪。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我们和孩子相处时,应该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将孩子视为一个具有完全独立性的生命个体。如果你的家规很严,处处事事立规矩,孩子可能会变得胆怯和疏远;但是如果你崇尚散养,给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那么孩子可能因为感受不到约束而失去部分存在感。

任何理论知识的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我们需要关心孩子的回应和接受程度,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要让社会经验限制了我们对孩子的理解。

这本书的名字是《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作者布拉夫曼博士希望通过书中的案例让我们明白,除了学会看见孩子冲突、焦虑的内心,我们还要看见自己被世俗、经验和自以为是的智慧蒙蔽的思路和视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从而反省自己,减少带给孩子的负面情绪。



                                                                                                           本文作者来自朝闻道社群写作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