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是上学苦还是上班苦?

苦可能是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认为它本来就苦的那就都是苦的。

人类痛苦的本源是失去,准确地说是损失厌恶,只要是拥有的人事物失去了,甚至是尚未拥有想要拥有的人事物没有了(这里不能用“失去”,尚未拥有何谈失去),都会让我们陷入痛苦。钱丢了,痛苦;分手了,痛苦;考研没成功,痛苦……痛苦往往刻骨铭心,多年以后,你只记得那段痛彻心扉的感情,但却忘了你们也曾经快乐。

这是人的本性,我们天生对负面的情绪异常敏感,这是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我们的祖先必须汲取这种痛苦的感觉,以避免下次遭遇相同的情况陷入危险。在整个人类进化的进程来看,最后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几乎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大脑基本上和我们祖先的大脑是一样的。

上班和上学苦,是因为身在其中的我们本来就觉得它苦。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无比渴望毕业,向往社会,迫不及待地想逃离校园,逃离家庭作业,逃离每天无休无止的课堂。直到我们真正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成为万千“社畜”中的一位,我们面对的是月度沉重的KPI考核,是柴米油盐,是这个月的房租,是实打实的生活。这时候我们又会怀念起校园的生活来。

毕业之前我们的班主任曾经在讲台上双眼泛红地跟我们说,过去的三年,可能是你们一辈子里任何时段回忆起来最快乐的日子。我当时嗤之以鼻,现在应该很多人跟我一样,我们的“好日子”,早就在毕业的那一天就结束了。

人果然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上班以后,我们天天叫苦不迭,职场就是修罗场,你得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得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你需要漂亮地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还要跟一群牛鬼蛇神斗智斗勇,每天下班回家以后疲惫地瘫在沙发上,兀自沉思:真™累,老子想死的心都有了。

总有一天只需要一场重感冒,当躺在床上浑身难受的时候,突然又会觉得上班也没什么不好,至少生龙活虎,身体健康。

如果我们的眼睛一直盯着“失去”,真的很难摆脱痛苦。但是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有意识地转换关注点,关注我们已经得到了什么,甚至感恩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要向上比,不要向下比”。这句话并不适用所有场景,当我们情绪低落,痛苦不堪的时候,不妨“向下比”,虽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也得到了另外一些东西,或者我们还拥有那么多东西,要好好珍惜。

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家中失窃。朋友写信安慰劝他不要太在意,他给朋友回信说到:“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很平安,我要感谢生活。因为,首先,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其次,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再者,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罗斯福对于失窃这种百分之百的坏事,百分之百的失去,都能找到至少三种角度来扭转自己的看法。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鸡汤、阿Q精神么?

可是这又怎么样?至少这么做痛苦实实在在降低了,不会让坏的情绪影响自己生活的节奏,这已经大大地划算,我可不管这是不是鸡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