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今天偶然间看到同事家小学生的语文课本。随手翻开就看到那篇刻舟求剑成语故事,不由得回想起曾经也在小学课本里学过这故事。
虽说时隔多年,对小学课堂多少还有点印象。当然,那时候的学习方式几乎也就是填鸭式教育,不太理解故事的含义。但是,文中插画让我认识了故事里的船,还有江。还知道了大船只能在大江大河里跑,但那江多深我不知道。说实话,要不是老师引领着教我们去记住文中意思,说实话那时候真的并不是很能理解如此富有哲理的故事,自然也就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理解、弄明白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不能凭主观想当然做事,也不能死守教条。当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跟着变了。
那时不觉得这个人傻,只是看插图觉得很好玩。当然,如今成年后明白: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剑明明在江中央掉下了水,跑到江边怎可能找的到。再说船走水流,剑哪里还有固定的道理。然而,现实社会又有多少人就是那个刻舟的人。在某个节点遗失东西后,一次又一次返回寻找,或者站在船边徘徊,却不知江中央的东西早已不再,但仍然痴痴傻傻的想着念着。
楚国渡江人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在船边刻了记号: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却不知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是的,成语故事中那些傻事儿可能没有人会去干,但是,成语里那些傻瓜,却是真实地存在着,不觉得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