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背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历史故事《将相和》。那咱们先了解一下里面的人物。
师:出示资料。
师:了解和氏璧: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
生:原来和氏璧的和是二声呀 !
师:对呀,这节课咱们就学习有关它的一个小故事。
二、初读了解课文
师:下面进行第二项,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故事可以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生: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第二个故事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故事用“负荆请罪”概括。
师:怎么概括出来的?谁知道?
生:第十自然段,看“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
师:从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来的。
生:“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渑池是这次会见的地点,所以可将第二个故事概括成“渑池之会”。
师:是根据地点来概括的。
生:根据“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这句话可将第三个故事概括成“负荆请罪”。
师:根据人物行动概括的。
师:很好,知道找重点句了。
三、自读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 生:各自读课文并思考。
师: 下面,请你围绕刚才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在小组交流一下。
师: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生:我认为这一处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师:概括的非常好。那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你蔺相如的态度。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是“理直气壮”。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直,用声音来表现气壮。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我们一起通过读来感受一下。
师:既然如此,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生:我想秦王是不会让蔺相如撞柱的。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可以看出秦王很喜欢他。
生:我也觉得秦王不会逼蔺相如撞柱。因为从前面内容可以得知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秦王一定不会因为这个人给天下人留下议论的话柄。
师:既然不会撞,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看秦王是不是真心诚意的换壁。
师:就是,那结果如何?
生:秦王是假的。
师:从中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虚情假意。
师:非常对,那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悄悄溜走算啦!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呢?约会典礼的原因谁能说下?
生:为了把和氏璧送回国。 师:不太完整,谁能补充下。
生:试探秦王的诚意。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做题一定要做全面。
师:那从中你感觉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机智勇敢。
师:换个词更合适。谁知道?
生:有勇有谋。
师:对,还有呢?
生:不知道。
师:想下秦王的地位。
生:不害怕他。
师:咱们可以说成不畏强权,从秦王的身份就可以看出。
师:那到底还有什么特点、下节课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