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背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历史故事《将相和》。那咱们先了解一下里面的人物。

师:出示资料。

师:了解和氏璧: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

生:原来和氏璧的和是二声呀 !

师:对呀,这节课咱们就学习有关它的一个小故事。

二、初读了解课文

师:下面进行第二项,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故事可以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生: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第二个故事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故事用“负荆请罪”概括。

师:怎么概括出来的?谁知道?

生:第十自然段,看“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

师:从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来的。

生:“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渑池是这次会见的地点,所以可将第二个故事概括成“渑池之会”。

师:是根据地点来概括的。

生:根据“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这句话可将第三个故事概括成“负荆请罪”。

师:根据人物行动概括的。

师:很好,知道找重点句了。

三、自读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     生:各自读课文并思考。

师: 下面,请你围绕刚才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在小组交流一下。

师: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生:我认为这一处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师:概括的非常好。那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你蔺相如的态度。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是“理直气壮”。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直,用声音来表现气壮。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我们一起通过读来感受一下。

师:既然如此,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生:我想秦王是不会让蔺相如撞柱的。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可以看出秦王很喜欢他。

生:我也觉得秦王不会逼蔺相如撞柱。因为从前面内容可以得知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秦王一定不会因为这个人给天下人留下议论的话柄。

师:既然不会撞,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看秦王是不是真心诚意的换壁。

师:就是,那结果如何?

生:秦王是假的。

师:从中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虚情假意。

师:非常对,那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悄悄溜走算啦!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呢?约会典礼的原因谁能说下?

生:为了把和氏璧送回国。 师:不太完整,谁能补充下。

生:试探秦王的诚意。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做题一定要做全面。

师:那从中你感觉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机智勇敢。

师:换个词更合适。谁知道?

生:有勇有谋。

师:对,还有呢?

生:不知道。

师:想下秦王的地位。

生:不害怕他。

师:咱们可以说成不畏强权,从秦王的身份就可以看出。

师:那到底还有什么特点、下节课再分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
    雪蓉阅读 1,352评论 0 2
  • 讲完《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下面传来微小的的质疑:秦王那么傻吗,让蔺相如就这么回去? 这样的疑问,其实我自己...
    小鹰初翔阅读 1,488评论 0 4
  • 由于简书平台无法发布图片,而我所要记录的东西,必须得有图文来说明,因此不得不放弃在这个平台上记录自己的学习经过。不...
    IT界小白阅读 122评论 0 0
  • 文/阿唐胞苷 哥伦布踏出了第一步,成为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巴尔博亚踏出了第一步,成为发现太平洋的第一个西班牙人...
    学乃身之宝阅读 2,365评论 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