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能无为而治的,我看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就是自己恭恭敬敬,南面而坐而已。”
孔子为什么会在这里说“无为而治”呢?无为而治不是道家的处世之道吗?
这里是不一样的,道家的“无为而治”那是真什么都不做,领导也不用做什么,普通人就自然知道该做什么了。
而孔子这里讲“无为而治”,儒家也确实讲求无为而治,只是这个“无为”是针对别人的,也就是领导要对自己有要求,但不对别人有要求——
别人做的对不对、好不好,我不管,我只管我自己该怎么做。
光是这一点很多人是做不到的,甚至于他自己没做到,还去要求别人非得做到,比如很多家长自己天天玩手机,看到自己的小孩玩手机还挺生气,这就是典型的利用力量优势搞双标,不光对自己的小孩,对别人也是如此。
儒家所讲述的,就是管自己,别去管别人,就是无为而治。
但在当下的现实中,比如在公司里,你作为一个领导,要怎么无为而治呢?
第一就是首先要求自己,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下面的员工,因为你说的话他们信不信不一定,但是你做的事他们会模仿倒是大概率的。
所以要求员工前自己先做到,而且要做的非常彻底。
比如你想要员工不拖延,那么你自己说出去的诺言也不能拖延,甚至要提前兑现;你想要员工把利益看的淡一点,你自己首先得不在乎钱,比如随时爽快分钱。
无为而治,是说不要求别人,不用恐惧来要挟别人,而是用我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别人。
第二就是手下要有能人,如果手下都是一群没能力的人,你光做好自己没用,你还是得事必躬亲,因为他们做的事情不合格。
这时候,就是放手培养人,该交的学费必须交,人才培养出来,你才能真的无为而治,只做好自己就行。
孔子说舜能做到无为而治,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前面的尧给他打下了完美的基础,手下有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一帮贤臣。换群手下,他就做不到无为而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