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在袁绍与曹操的对抗中,实力占据上风的袁绍为什么会败于曹操呢?有一个原因很值得我们现代人重视与借鉴。
在早先袁绍与董卓的对抗中,袁绍做了一件很蠢的事情,那就是他主观上不承认董卓所立的汉献帝,甚至想另立一个皇帝,与董卓分庭抗礼。
袁绍手下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叫沮授。他曾经建议袁绍迎奉汉献帝,用天子之名号令诸侯,在《三国志·献帝传》,裴松之注引中是这样说的:“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然而,袁绍拒绝了。
跟袁绍恰恰相反的是曹操这边。曹操手下也有一个谋士,叫毛玠。他也提出了跟沮授一样的建议,叫做“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曹操听后大喜过望,并把这个建议当做“圣经”,在他以后的割据生涯中,一以贯之。
在董卓倒台之后,他火急火燎又毕恭毕敬的将汉献帝从洛阳迎到了许昌,生怕被别人抢先一步。虽然这个时候的皇帝,已经成了摆设,但在凡事都讲究“师出有名”的人类社会,这简直就是给曹操集团加了一个“正义之师”的光环。
就连后来自以蜀汉正统的诸葛亮,都不得不避这个策略的锋芒。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与刘备说过,“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我想,诸葛亮所说的这个“人谋”,不仅仅是指曹操手下谋士众多,还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在。要知道,天子在曹操手中,那么曹氏集团发布的政令,就都有天子宝印的加持。这在天下仍奉汉室为正统的时代,名义上几乎立于不败之地,其他割据势力在政治上永远都矮了一头。
曹操是个务实不务虚的人,这也与他奉行的策略相互辉映。他在自传(《述志令》)中写道:“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他不要封地,不要名分,只要实权。
什么是天下最大的实权?没有皇帝的名分,但是有做皇帝的本钱。这点曹操做到了。那什么是天下最臭的名声呢?没有做皇帝的本钱,却动了做皇帝的心思。这点袁术做到了。作为反面教材,袁术以身作则,很好的为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慕虚名而处实祸”。
袁术因为得到了传国玉玺,就自鸣得意,他不仅动了做皇帝的心思,还付诸了行动:他在寿春称帝了。在诸侯相争的局面下,各方势力简直乐开了花,因为瓜分袁术的地盘,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号 — 讨贼。不久,各方势力争相对其进行讨伐,袁术屡战屡败,不到三年的时间他的势力便彻底告吹,地盘也被瓜分,最终悲愤吐血而死。
“奉天子以令不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借势”。荀子曾经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坐船可以漂洋过海,坐车可以日行千里,这些都是借势。而曹操借的是汉献帝的名,名也就成了势。
现在俄乌战争还在进行,之所以北极熊到现在还没能拿下二毛,究其原因也是司机在到处借势。当然,这个“势”主要是西方给的。不然,以北极熊的战斗力,二毛恐怕早就不在世界地图上了。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势,来更快、更好的达成自己的目的。北宋薛居正的《势胜学》中说:“不知势,无以为人也。”在自己弱小的时候,借助强者的势来达成目标,这是通达的人该有的逻辑;明知自己能力不足,却空好虚名,强撑面子,迟早会把自己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