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赏花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又是一年元宵节,辛弃疾笔下的元夕盛况再次上演。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似乎只有过了元宵节,年才算彻底过完。在我居住的这个小城,今年的元宵节似乎比春节更热闹了些。

先是南和河郭乡十年一遇的抬皇杠,声势浩大,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抬皇杠表演美仑美奂,麦地跑马惊心动魄,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数万民众参与和观看。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特色乡村被挖掘出来,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特色浓郁的典型样板,比如南和嘉年华、崔路的古民居、兴台古镇的特色演出等等,也成为点缀在时代画布上的精彩一笔。

不少美丽乡村,趁着元宵佳节尽情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纷纷亮起了特色旅游这张名片,办起了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传统的赶庙会,扭秧歌,踩高跷,地方剧表演,更是此起彼伏。城里的小区、街道、商场也都纷纷挂上了颜色艳丽,憨态可掬花灯。天一城广场,中北世纪城广场上的花灯更是精彩绝伦。

一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视觉盛宴,就这样从正月初十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你方唱罢他登场,将传统习俗文化庆祝活动一波又一波地推向高潮。

关于元宵节放花灯,吃元宵的由来,传说与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有关。汉宫里有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自打进了宫,就再也没有和家人见过面。她思念家人,常常暗自落泪,东方朔非常同情他。

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卦摊儿。每一位前来占卜的人,卦象上都有“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人们慌了,纷纷询问他解救的办法。东方朔说,神仙托梦了,容我把偈语抄录给你们。大家一看,帖子上写得都一样,“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

这事很快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大惊,这还了得,这是要天下大乱的节奏啊,忙下令东方朔赶紧拿个主意。

东方朔解释道:火神爱吃汤圆,皇上可传令京都,正月十五家家做汤圆。再传谕臣民,十六晚上户户挂灯,燃鞭炮,放焰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火神,消灾解难了。人们照做了,果然人神安好。元宵也趁机与家人见了一面。

正月十五吃元宵,正月十六放花灯的习俗,也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

在我的记忆里,过年就是穿新衣、戴新帽、吃美食、放鞭炮。人们数着日子盼新年,欢天喜地过新年。那挑着竹竿噼噼啪啪燃放着的鞭炮,和大队部院子擂响的大鼓,还有家家户户门口火红的对联儿,构成了儿时过春节的清晰画面。

那时候,正月十五的花灯是小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他们将高粱杆儿插在一起,做成正方体的框架,再在外面糊上彩色纸,中间点一小截蜡烛,就是一个花灯。一到晚上,他们就用一根小竹棍挑着,走街串巷,疯跑嘻闹,炫耀着各自的手艺。

这么简陋的灯笼,在当时也属于新鲜玩意儿。那一截蜡烛,也算奢侈品了呢。孩子们提着灯笼成群结队在街上玩耍,是一件非常美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邻村村子大,外出做买卖的也多,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就在正月十五、十六两个晚上在河滩里集中燃放焰火。我常常跟在哥哥们后面,偷偷跑了去看。

通常的程序是这样的,先放一通二踢脚,和五百响的小鞭炮,噼哩啪啦,叮、咚响上一阵子,等人越聚越多,就开始点起缤纷的节日礼花了,那些在空中炸开的五彩花朵,绚丽夺目,照亮了半拉子夜空。那火树银花的烟花树,五颜六色的五彩球,看得我目瞪口呆,眼睛嘴巴都合不拢了。

元宵节的礼花,给节日的天空撑开一角炫目,也为单调的童年留下一段精彩。

后来进了城,见到了更加绚丽璀璨的光影世界。每每看到节日的花灯,升腾的焰火,那种发自心底的激动,就在节日的夜晚熠熠生辉。

近年来,由于因为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市区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人们换了一种方式庆祝新春:走出家门,徜徉在七彩绚烂的电光灯影世界里,那一盏盏灵动的彩灯,诉说着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而那些花哩胡哨,夸张诙谐的民俗表演,传承的是另一种民间文化。让人们在丰富春节文化的同时,感受着古朴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文化并重的思维和视觉冲击。

每一年的元宵节,都充满了温馨的回忆。尽管形式不同,内容有别,这些活动所传承的习俗,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亘古不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