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自然界由盛转衰、阴阳平衡逐渐向“阴盛阳衰”过渡的季节,人体也需顺应这一变化调整养生方式。秋季养生需围绕“润燥、养肺、收敛、防寒”展开,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防病等方面提供具体建议:
一、饮食养生: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多吃润燥食物
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如银耳、百合、雪梨、莲藕、白萝卜、杏仁等,可润肺止咳、缓解秋燥。
滋阴食材:芝麻、蜂蜜、枸杞、黑木耳、鸭肉等,能滋养阴液,防止口干、皮肤干燥。
粥品推荐:百合莲子粥、银耳红枣羹、山药粥,易消化且润燥。
少辛增酸
减少辛辣(如辣椒、生姜、葱蒜)以避免加重燥热,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柠檬)以收敛肺气。
忌盲目进补
秋季虽需“贴秋膘”,但应循序渐进,避免油腻厚味。可选择平补食材(如山药、莲子、芡实)或药膳(如黄芪炖鸡、沙参玉竹老鸭汤)。
二、起居养生: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早睡早起
秋季昼短夜长,建议23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以养阴敛阳,缓解“秋乏”。
注意保暖
“春捂秋冻”需适度,尤其保护颈部(风池穴)、腹部(神阙穴)、脚部(三阴交),避免寒邪入侵引发感冒或关节痛。
保持室内湿度
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维持室内湿度40%-60%,防止皮肤干燥、鼻咽不适。
三、运动养生:适度锻炼,增强肺功能
选择舒缓运动
推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阴液。
增加户外活动
秋高气爽时登山、骑行,可增强心肺功能,同时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调节情绪。
运动时间
早晨或傍晚为宜,避开中午高温时段,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四、情志养生:宁心安神,避免悲秋
保持乐观心态
秋季易引发“悲秋”情绪,可通过听音乐、读书、与朋友聚会等方式舒缓压力。
练习深呼吸或冥想
每天静坐5-10分钟,深呼吸(腹式呼吸)可平复情绪,增强肺气。
接触自然
多到公园、郊外散步,欣赏秋景,感受丰收气息,提升正能量。
五、防病养生:预防秋燥与呼吸道疾病
润肺防燥
干咳无痰者可用川贝炖梨、罗汉果茶;咽干口燥者含服西洋参片或麦冬。
预防感冒
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可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预防鼻炎。
调理肠胃
秋季易腹泻,注意饮食卫生,少吃生冷食物;脾胃虚弱者可艾灸足三里、中脘穴。
皮肤护理
洗澡后涂抹润肤乳,避免频繁洗澡破坏皮肤屏障;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保护黏膜。
六、中医特色养生法
艾灸养生
艾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温阳补气,增强免疫力。
穴位按摩
每天按摩太渊穴(腕横纹桡侧端)5分钟,可补肺气;按揉合谷穴(虎口处)缓解头痛、鼻塞。
中药茶饮
麦冬玉竹茶(麦冬10g+玉竹10g):滋阴润燥;
陈皮茯苓茶(陈皮5g+茯苓10g):健脾祛湿。
总结
秋季养生核心是“润”与“收”,通过饮食润燥、起居调养、适度运动、情绪管理,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为冬季储备能量。若出现持续口干、便秘、咳嗽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