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同行之四《蒙娜丽莎》

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官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作家达芬奇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一幅画。画作就是一副面带微笑的自画像,不少美术史家说这是“神秘的微笑”。鉴于微笑神秘,有好事者还专门从数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我从小学语文学美术甚至学物理学数学,再到后面做兼职做工作当工程师。常听到的一句话叫“领略别人的意图”。读文章做阅读理解要领略文章作者的创作意图,答试卷做考题要领略出题者的意图。再到参加工作后,常听到的话是品味和领略并学习领导的意图(此项我心所不耻也,身却必力行之)。

后来,我再看到关于绘画、关于音乐、关于电影、关于戏剧、关于摄影、关于表演等等传统的艺术、潮流的艺术、传承的艺术、甚至式微的艺术。众多人希望通过官方化的权威化的传承化的潮流化的语言或者声调来为艺术品定格调、定内容、定形式、定品味。不禁要问,艺术是否脱离了它本来的含义?

由此,艺术便变成了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玉盘珍馐。变得高雅非凡,占据精神食物链顶端,非主流人群不得染指,非业内人士不得品评。

如果有人说,他看到蒙娜丽莎就觉得是一副贵妇人的自画像,有钱人家的玩意儿,只不过就是画作年代久远罢了。这样的话,是否会显的低端、俗气、上不了台面,会被人一笑置之,贴以无文化不懂欣赏的标签。

尼采说,艺术使思想家心情沉重。

——形而上的需要多么强烈,人的天性多么难于同这种需要诀别,由以下情况可见一斑:一位自由思想家即使放弃了一切形而上学,艺术的最高效果仍然很容易在他心灵中拨响那根久已失调、甚至已经断裂的形而上学之弦,便如,在倾听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某一段时,他会感到自己心中怀着不朽之梦想,远离大地,飘摇于星星的大教堂中:众星在他周围闪烁,大地渐渐沉入深渊。——如果他意识到这个境界,内心就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刺痛,向着替他引回失去的爱人——所谓宗教或形而上学——的人喟叹。他的智性在这瞬时受到了考验。 (摘自尼采《悲剧的诞生卷——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曾在《形而上学》中说到,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形而上的哲学观,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有直白的剖析——你对你面前的艺术有所思,就是你对你的世界有所奇。反过来,艺术如令你无所思,艺术便对你无所益,你若遵从自己的内心,便不必屈颜附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我自认为,不必如此,当然仅仅适用于艺术欣赏的时候。毕竟,当我在享受美的时候,我不想老纠结它为什么美,我只想抓住这灵魂灵动的一刻,去感受美带给了我什么。

究竟是艺术有高雅有低端,还是高雅的叫艺术、低端的叫凡品。待我将来美学鉴赏能力提高后,我定给自己一份更精确的答案。

同时,我也同网上的人一样呼唤:

中国的文艺复兴快点到来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文主要从《蒙娜丽莎》的艺术特征的角度来叙述,大致内容包括人物背景、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传达意义等。 人物背景...
    宅妇不富阅读 2,011评论 0 2
  • 外国佬写书太啰嗦,很多火的外国书,其实大家都看不明白,也没耐心去看完。因为太啰嗦,主题不明确。桌子上的达利欧原则放...
    东东东li阅读 2,387评论 0 0
  • 把厨房的门框还有上面框框的壁纸贴了,还是不喜欢厨房的灯
    蒲公英花开阅读 72评论 1 0
  • Python多进程 Python中进程创建方式有两种: fork:使用Python提供的os模块。 Python在...
    晨畿茨阅读 304评论 0 0
  • 那些让你不顾一切奔向的远方,到底还是因为一个人,亦或是一件事。 说起来很抱歉,刚刚开业的点璛突然的就要离开几...
    诗涵兒阅读 54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