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圈里有同事转一个视频,打开看,是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栏目中一个年轻的英语培训老师的演讲,演讲试图探问教育的终极目标,其中讲到这样一段,说他在讲英语四级翻译的时候,忘情地给学生们讲林语堂先生是如何把贾岛的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翻译成英语的,许渊冲先生是如何把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成英语的,他很陶醉,也很得意,还很享受。但是这时候突然有学生站起来质问他,“你讲这些有什么用?能给我们提分吗?你纯粹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看了这段视频,我便急切地想写这篇文章,这也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对“你讲的这些有什么用。”(这篇文章中的“这些”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可以理解为与实用功利无关的许多东西。)
视频中那个老师,是搞英语培训的,他只是偶尔激扬一下,讲出了格,学生便质问了。我是思政老师,上课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意识形态,政治理论,还有道德,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等。我自己总结我们思政课是文史哲为根基,马列毛为魂魄。我们在当下被问得最多的便是有什么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先是语塞,进而心痛。语塞是我不知怎样面对这样的问题,心痛是因为我对提出这样问题的孩子们充满了怜爱。
记得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被问及文化有没有用的问题时,他曾说:文化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我还真不知道,但我知道没有文化就什么用都没有。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老先生抨击如今北大这样的学校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说在他的课上有个女同学,坐在前排,上课时紧跟老师的节奏,该点头的地方点头,该微笑的时候微笑。他注意到了这个学生,课后这学生还把钱先生的课哪里讲得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钱先生很开心,也对这学生心生爱意。过了一段时间,这学生来找钱先生,说她要去美国留学,请钱先生给她写推荐信。钱先生无奈,只好写了。但写完之后,那学生就再也不见了。这时候钱先生才明白,她以前的那些点头微笑之类的都是投资。
这就是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聪明,智商高,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达目的,用尽手段。但他们没有危害社会,危害他人。他们问题的要害,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那么他们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
北大的学生还能称得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学生可谈不上精致了,但同样利己。他们的问题是没有信仰,没有责任,没有远见。只问有用没用,有用我就看看,听听,没用我就不理。
我们的课,在他们看来,就是无用的课,是给他们洗脑的课。每每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都会说,你们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洗吗?手脏了要洗,衣服脏了要洗,那么脑子有问题了也要洗一洗,洗洗更健康嘛。教育就是承担了这个洗的责任。
期末的试卷,经常能看到学生们的“肺腑之言”。就是学这东西一点用也没有,从头到尾我都没怎么听,上课的时候我多半都在玩手机之类的话。我欣赏他们的坦诚,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眼前会浮现出那一张张没有内涵,苍白又自我感觉良好的无知的面孔。眉宇间缺少英气,多了贪婪。他们坦白地告诉我,只要有钱,就什么都有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他们来上大学,不是为了胸中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他们只想不费任何力气,拿到那张文凭。于是他们也在乎是否及格,但他们可没有北大学生那么精致,那么有水平。他们平时上课时不会给你点头微笑,不会表面上让你感到舒服。但他们仍然希望你给高分,最低限度也是让他通过。如果他触碰了学校的红线,他也想能够找老师通融一下,但他们那“攻关”能力实在不敢恭维。我想,如果你沉下心来,好好读书,不说为国为民什么的,就把自己的这点事情处理好,也是需要读书,需要智慧的。
今年期末考试,有个同学写期末小结,看样子是想拍老师马屁,写道“我很喜欢上这门课,老师长的不错…”看到这份卷子,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和我们部门老师交流,我调侃道,“这孩子,语文是怎么学的,如果用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的词,那我一定给他高分。”不读书,连马屁拍的都没水准。
想起了网上的一个段子,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这么多鸟,真好看,真他妈太好看了!”
再举几个例,学生迟到现象很普遍,迟到的学生走进教室,绝大多数如入无人之境,对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不理不睬,踱着方步往教室里面走。这也是“无用说”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他们对课堂对老师,对教育本身没有敬畏。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孔子的描述: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足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这就是内心有敬畏,而这敬畏之心,是不会凭空生出来的。
我们自然不会要求学生们这样行为。但起码的礼貌还是要有的。每当看见他们如入无人之境地进入已经上课的教室时,我便会循循善诱地对他们说,如果你迟到了,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你只要小步快走进入教室,马上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可以了。这样你便用肢体语言表示了你的歉意。可是,没有人这么做。一是他们内心不重视,二是他们的修养没达到。这样的孩子,有了钱又能干什么呢?除了挥霍,除了玩物丧志还能干什么?
还有就是我每每裹挟在学生中,听到他们的言谈,语言之不文明,也是令我难以忍受的。不管男孩女孩,开口之前往往带着前缀,没有那个带脏字的前缀引领,他们下面的话都不会说。国骂更是不离口。这样的状态,你还敢说读书修养之类的没有用吗?
实用主义充斥了他们的头脑。他们以为只有专业课才是重要的,以后找工作是要看专业能力的,于是他们便重视。即使他们读书,实用功利的成分也脱不了。他们想通过读书得到别人的尊重,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满脑子都是功利,满嘴都是有什么用。有用我就学,没用我就不学。你那政治理论,道德文章,与我何用?我当然不理。
记得课堂上有次搞不记名小调查,让学生们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自己的理想,收上来之后,自然是五花八门,但总结整理一下不外乎考证,赚大钱,找工作,娶媳妇,过好日子之类的。什么家国情怀,什么政治理想,什么远大抱负,什么人文情怀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
还记得我给别的老师代过两节课,那两个班是有名的差。上完那两节课后,我写了一段教学手记。我说二十多年的教学中,我见过各色学生,这样眼神的孩子还真没见过。我是老师,我不怕你调皮,不怕你顽劣,不怕你睡觉,不怕你玩手机,不怕你提问题…但这两节课上完,我怕了。我怕你们那空洞的眼神,怕你们那无视的心态,怕你们一点也没有渴求的迷茫。我找不到一个点能够和你们对接,我一个人表演了八十分钟,我的心在流泪。我并不是一定要你学习我所讲的理论,我想点燃你们内心的渴望,但我找不到一点点火种。我很失望。
北大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培养的是粗糙的利己主义者。两者虽有差别,但就利己功利这点而言是一致的。
孩子,你能读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吗?你能领略“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含概的苦闷抑郁吗?你能理解俞伯牙与钟子期那高山流水的情谊吗?如果你的内心不再被“有什么用”充斥,你便会静心倾听,你就不会只是低头看路,你还会仰望星空。你就不会只顾自己,你还会有人文情怀,人文关爱。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乃三纲领。除此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载则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更高远的目标。如果觉得这提法太高,降低一点那也是要将青年变得优秀起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优秀的青年,肯定是需要丰富的营养支撑的。
可是现在这些精致的和粗糙的利己主义者们,眼里只是实用功利,没有理想情怀。
但这是他们的错吗?当然不是,是社会需要折射给孩子们,是体制容纳了这样的利己主义者,所以学校中的孩子们才朝着那样的目标迈进。教育无奈,孩子们无奈,师者更无奈。
但是,我仍然要说,孩子,请别再问这有什么用了,你吃下的第六个馒头使你有了饱腹感,难道那前面的五个馒头都是无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