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5
读这本书时,很想写读后感,却有一种,想法很多,却难以表达出来的吃力的感觉。
看书,以前怕写,怕写出来跟作者的原意偏差太大,现在似乎脸皮厚了,只要是感触到的,就记录下来。
坚持记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就算幼稚无比,也算是真实的自己。
希望不停的读和写之间,多年后的自己,有资格,嘲笑现在的自己,幼稚!
言归正传,写读后感吧,今天的读后感,写的不是书中的重点,而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读到六分之一,我还是没读明白书名和内容,到底有什么关联,关联性到底有多大?我甚至会想,这书名很吸引人,内容却另外一回事,会不会,只是为了畅销?
这本书,写到的很多内容,都更新了我的认知。
以前,只是笼统的学过外国文学,重点在作品,而不是作者本人。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里,虽然分析了小说,但他对作者们本身的为人,性格,经历的描述,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比如司汤达,比如巴尔扎克,比如福楼拜,书里,毛姆对他们的“八卦”描写,让我知道了自己有多幼稚,此前,我一直以为,能写出传世之作的人,人品、性格,应该也会值得敬佩。
谁知!
司汤达是个古怪的人。他身上呈现出的矛盾性远比常人多。
他的美德十分突出,缺陷也相当严重。
他敏感、情绪化、缺乏自信,却又才华横溢,他工作时勤奋肯干,面对危险时冷静勇敢,既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也拥有卓越的独创性。
他的偏见荒唐可笑,他的目标毫无价值,他性情多疑(并因此极易受骗)、心胸狭隘、冷漠无情、对什么事情都不上心,他虚荣自负到近乎愚蠢,耽于酒色却毫无情趣,放荡不羁却全无激情。
说男人必须都要读一读的《红与黑》,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我其实有点不愿意相信,作者原来竟是这么一个人。
但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是不是?
古龙不也耽于酒色,英年早逝的吗?
巴尔扎克,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稳重的充满智慧的老头。谁知!
巴尔扎克,褐色双眼带着点点金光,仿佛拥有生命、拥有光芒和磁性,摄人心魄,让人不由得忽略了他那不太端正甚至有些低俗的容貌。
他脸上的表情快活、直爽、亲切并且善良。
拉马丁谈起巴尔扎克时如是说:“他的善良并不是那种心不在焉、随便应酬的善意,而是迷人、聪慧、充满深情的善良,它让你心存感激,让你很难不喜欢上他这个人。”他精力旺盛,活力充沛,仅仅待在他身边都会让人不由得振奋起来。
这样看,巴尔扎克,还算正常。
可是,再看这样的巴尔扎克,我就闹心了:负债累累,却依旧买个不停——珠宝、瓷器、橱柜、细工嵌板、绘画、雕像;他用小羊皮将自己的藏书装帧得十分华丽;他有许多手杖,其中一根还镶嵌着绿松石;他能为了办一场晚餐会而把餐厅的装潢和家具全部换成新的。
只要债主催得紧,他就会隔三岔五地把这些家当送进当铺;他家更是时常有经纪人上门,他们没收了他的家具,然后拿去公开拍卖。他已经无药可救了,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买起东西来都是挥金似土,毫无理智,他借起钱来也是不知廉耻。
巴尔扎克,天啊!
你怎么可以这么没有算计,把自己的日子过成这样呢?
福楼拜生性温柔,对朋友也非常忠诚,可是他占有欲极强,待人也颇为苛刻。
他一向以阴郁而愤怒的目光审视着这个世界。他极其不宽容,对愚蠢的行径毫无耐心。一切司空见惯、平庸无奇,抑或是富含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都会让他恼怒不已,他不会怜悯,不知慈悲……
这是福楼拜,跟我自以为的福楼拜,相差一万八千里。
虽然知道,作家成为伟大作家前,也是普通人,但是我没想到的是,他们成为伟大作家之后,其实,也还是普通人,而且还是满身人性的弱点和劣根性的普通人。
太颠覆我的认知了。
如果是一般的普通人,可能我还比较好接受。
比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得了几百万奖金,他也有可能,用来买房住。毕竟,不管怎样,作为人,吃喝拉撒,怎么都是少不了的,谁不需要人间烟火气,是不?
但是,太多性格缺陷了,我一时半会还有点难以接受。我才知道,自己对他们在性格上是否完美,很是苛求。
难以接受,那是我的问题,把文和人分开,也是作为正常读者必不可少的客观态度。
我总是带着过强的主观意愿去读书,很失偏颇。
趁着这本书,好好改变一下意识习惯,也是好的。
还有,本书的可取之处还是有的,今天的感慨只是八卦,闲余,明天再写写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