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号值完班和一个朋友骑车到植物园转了一圈,她从放假开始就坐在我隔壁的研究生自习室学习,有时候看书到深夜才回,所以相邀出去走走。
前一晚暴雨加冰雹,使得植物园看起来狼藉满地,湖中只有几朵新开的荷花在闷热的空气里惺惺撑着,莲叶全被打成了碎片堆在一起,几只癞蛤蟆偶尔从中探出来透透气。来的不是时候。不过游人少,园里很清静,在盆栽馆,就我们两人,室内出奇的安静,静得脑子里嗡嗡作响,静得心脏快要炸开了一样。在温室里呆的时间最长,里面气温舒适植物幽静,流水自然,人也少。三点半,吃了午餐,走了一段,再骑回去已经五点了。
夜里,我突然想回家了,爸妈也打了几次电话说放假了就回家吧,大热天的在外面跑也累,到哪里了一定报个平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确实指到人心了。我退掉了去武汉和长沙的车票,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如此急切的想要回家,以致于无心再做其它事。
也不介意只能买24小时的硬座票了。在车上,用PAD看了两部电影消磨一点时间,一部《窃听风云3》,一部《超验黑客》,看了之后很纠结,我们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下,钱是最容易毁灭人之本性的东西,凡是都得有节制,有安心,一旦被利欲熏心失去了选择,势必被其灭亡。科技说到底只是一套工具,一旦我们屈从于把科技当做逃避焦虑、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疏离的方式,威胁最终会越逼越近。从这点看,《超验黑客》似乎在告诉我们最终的启示,即科技最终只会向我们证明,我们别无选择,更无法逃避,只要作为一个人,就要勇敢面对人本身的问题。
我的包里还装了一本大部头《红楼梦》,这是我读的第三遍了。对于这样的著作,重要的不是读过,而是带着怎样的心境和阅历去读。我虽然做不到茅盾先生那样可以把整部作品背下来,但我至少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初读只为读过,只知道这是名著,读起来晦涩无味,粗略当成故事浏览一遍就了事了。第二次读是高中时期对语文兴趣浓厚,开始认真读起来,并尝试从其它观点如周汝昌、蒋勋、俞平伯、刘心武的研究资料中慢慢去探索这部作品,但本质上还是为了读而读。第三遍时句读已不是障碍了,并在其中慢慢感觉到了乐趣,开始有自己的情绪参杂其中,开始隐约接触到作者的心境了,这种接触不是照着一个目的强行扣门,而更像漫步林间的随意感受。这种感受可以使我在狭窄的车厢里呆一天一夜也不觉沉闷难受。所以,这部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必须一读。
坐久了,当我抱着手站在车厢接口处,看着这一节车箱里的眼睛,有朴实憨厚盯着孩子的父亲眼睛,有自以为是不甘此伍盯着手机的学生眼睛,有一味炫耀自己像在告诉旁人我坐这种车纯属意外的虚荣女人眼睛,连在一起的是一只眼睛盯着扑克一只眼睛勾着她的吊儿郎当的眼睛,有凝睇窗外呆滞的劳动者眼睛,有厚厚的镜片后面茫然疲惫的眼睛,也有睿智透析的老者眼睛,也有明亮惊喜的孩子眼睛……车厢里很静,又很闹,我看着这些眼睛,看久了,心里会烦,会乱。
刚回家这几天在家里也无事,陪着爸妈看了些电视,电视里也集中了浮躁与空虚,哗众取宠的造作综艺节目和毁三观的无底线电视剧以及煽情假冒权威的养生访谈广告等等。
今天在房间翻泰戈尔诗集,读到其中一首诗,拿起几年没握过的毛笔抄了一遍。这样的字,就和上次看自己的照片,不管是之前的,还是现在的,都感觉如此陌生,我不知道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偏差,感觉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了。
201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