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的拆书、书评写作感受
先说读后感,这种写法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了,老师布置作业会说:“请写一篇以‘读《》有感’为题的作文”。这是比较私人化的读书心得。
读后感我们通常写得很自嗨,只要写出自己在书中的所思所想,得到地启发和感悟即可,没有其他要求,随心所欲地写就行。读后感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书籍解读方式。
拆书稿和书评就完全不同,首先必须避免自嗨,要从更客观的角度解读书中的知识点,也就是老师们说的必须从“上帝的角度”解读。拆书和书评大部分是要录成音频,语言必须口语化,有强烈的对象感,有明确地说话对象。这两种稿子一般是读者花钱购买的,所以必须要让读者有共鸣、有收货,内容上除了客观,还必须有明显的知识增量,有干货,有交付感。
拆书稿和书评两者也有不同之处。
拆书一般把书分为1+N的几篇稿子,1是预告篇,预告的作用是鱼饵,写书的背景和作者概况,以及书中引人好奇的点,用来引起读者兴趣。N是几篇正文主题解读,一篇只写一个主题,每篇都要:破题、引题、亮点介绍、总结。每篇一般在1800字左右。
而书评,是通过一篇文章,把一本书完整的介绍给读者。书评的格式:破题、引题、逻辑主线、作者介绍、亮点解读、立意总结。
拆书稿和书评写作会有更多框架要求,每个平台的风格不同,在写之前我们必须先认真分析研究平台的风格和格式,另外就是写作基本要求,比如de的用法、语句逻辑和通畅程度、字词句的运用都必须注意,才能得到金主爸爸的PASS卡。
作业二:推荐5本书
好书推荐
1.儿童绘本
《好饿的毛毛虫》文•图/艾瑞•卡尔 翻译/郑明进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低龄儿童与家长一起阅读的亲子绘本。书中的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一只毛毛虫,从出生到蜕变成蝴蝶的生长过程。作者通过贪吃的毛毛虫从周一到周日7天吃的食物,让孩子们认识一周有7天,还能学到7以内的数字以及含义。
毛毛虫每天吃的食物都不一样。星期一,吃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星期二,两个青绿色的梨。星期三,吃了蓝色的李子。后面又是草莓、橘子、星期六又吃了10种小朋友们最喜欢吃的食物。作者把书中每种食物中间都戳了一个小洞,就像毛毛虫从中间钻了过去。
本书的画面艳丽生动,一本不到10页的绘本,可以让孩子们认识一周的7天,学到数字,认识多种水果、食物,能告诉孩子们不挑食,要多吃绿色蔬菜,还能了解毛毛虫的生长过程。
孩子们在娱乐和读书的同时,学到非常多的新东西。书中还有很多亮点,等着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
2.家庭教育/心理类
《当我遇见一个人》作者:李雪
我们一直以为养育孩子,是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们少走些弯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要求孩子乖巧“听话”,这个不要做,那个不能做。遇到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一直都错了。作者一反我们一贯的教育观念,提出“尊重孩子,如果孩子没有提出帮助,我们一定不要去打扰孩子”的观点,告诉我们孩子其实根本不需要大人刻板地教育,我们只需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在一旁静静地陪伴,其他的都大胆交给孩子自己去决定吧。
这并不只是一本育儿书籍,更是一本如何做父母的使用说明书。如果您刚为人父母,您一定需要它,帮你减少一些育儿的忐忑;如果您已经为人父母,它或许可以告诉您,为什么孩子越来越“调皮捣蛋”;如果您还不是父母,它也能告诉您自己身上藏着的成长秘密。
3.家庭教育/心理类
《孩子与恶》作者:河合隼雄
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本书告诉我们,孩子眼里的恶——“偷窃、谎言、秘密、暴力”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邪恶。很多动机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表象,而是孩子们在跟我们抗议、或者暗示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
真正包围孩子的恶,恰恰不是来自孩子本身,也不是外界,而是来自父母。父母在工作、生活的重压下,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焦躁,总会把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快乐健康的成长,总要去“纠正”孩子的恶,结果把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纠正没了。实际上,我们是不相信自己。
4.小说
《无声告白》作者:伍绮诗
我们终此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个16岁的女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用以挣脱父母压抑的束缚;这个生命的殒灭,也拯救了貌合神离的华裔家庭。
5.心理、人际关系工具书
《冷暴力》作者:法国玛丽—佛朗斯•伊里戈扬
本书首次提出“精神虐待”的概念,揭露了精神虐待是一种不择不扣的心理谋杀,能让人丧失激情和活力。书中对家庭虐待、婚姻操控、职场冷暴力都做了全面解读。作者让我们直面生活的冷暴力,同时提供了识别冷暴力的方法和应对建议。当我们受到冷暴力时,可以不用吃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