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微信群里,一位朋友喊我小徐,马上有另外一个朋友告诉她,应该称我徐姐。
说实话我听到小徐的称呼时确实不太高兴,虽然我不太清楚这位朋友的年龄,但估计很年轻。另一位我知道是90后的小伙喊我姐时,我赶紧纠正,要他喊我老阿姨。
事后想起,不禁有些惊讶。
因为我曾经很习惯别人称我小徐的。
学生时代在班上几乎一直是年龄最小的,参加工作以后,在单位也差不多是,人家称我小徐,我也很习惯。工作几年以后,有一个年长的同事让她女儿喊我阿姨,我心里还有点不太高,我才20来岁怎么就要被人叫阿姨嘛。
又过了些年,忽然有位同事喊我大姐,虽然当时心里相格登一下,但想到她是新进来的,确实比我小好几岁,我也接近30岁了嘛,大姐似乎也可以接受吧。
可是,慢慢地,我就很少听到别人称我“小徐”了,“小”字也似有某种轻视之意,但没了这个小字,又似乎意味着我的年纪不再小了。可我,在心里却一直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小。
这几年,在单位里看到越来越多比我年轻的脸庞,女儿也已经长大到了我当年的年纪了。
我渐渐意识到:我已经不再年轻,那个一直感觉离我遥远的“中年”,一直觉得那似乎只属于我们父母的名词,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降落到了我身上。
这让我感到了一种失落,内心深处也仍有某种抗拒。
但是,我现在似乎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个现实,步入中年的现实。
虽然我已经明确意识到中年的来临,也听过来自父母和他人有关中年的故事,但其实对“中年”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也没有认真思考过。
所以看到这本名为《中年的意义》的书时,马上就急于打开它。
本书作者大卫•班布里基,是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也是圣凯瑟琳学院的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曾出版过科普作品,用动物学方法研究人类生理特性,包括怀孕、基因和性别、头脑和青春期。
一个兽医专家会如何谈论我们人类的中年?这更增添了我的好奇心。
在前言里,班布里基开宗明义就说他要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中年的新故事,一个“你没看过的中年故事”。
2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从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中年。
它首先从总体上讲了人类的中年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主要特点?然后分别从身体,心智以及情感三个主要方面,讲述了中年的特质、现象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从总体上讲,作者认为,人类的中年是基因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造成的,同时也是“生命时钟”和“死亡时钟”的平衡时期。
在这里有两个观点我觉得很新颖。
作者认为,古代人类的寿命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短。书中举了两个证据,一是古代婴幼儿的死亡率拉低了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二是科学研究表明,史前人类中老年人的数量惊人,人类的中年在有记录的史前,就已经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作者指出,人类的中年其实还处在发育过程中,虽然发育速度不及从前,当然也有老化,是老化与发育冲突最剧烈而达到平衡时期。
还有让人更惊讶的,书中说在动物界真的有永生的动物的存在,如阿米巴原虫。
但是作者同时指出,
“永生是极其耗费资源的,而且不死的动物,通常是无性繁殖,而无性繁殖有很大的遗传缺点。所以性和死亡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可以容许身体衰退,是因为我们可以制造全新的身体,且新身体会长大,在我们死亡时取代我们。”
中年人身体上发生的变化很明显,也是我们大家最容易感受到的。比如最明显的皮肤、毛发以及肥胖所致的“中年发福”,作者从生物学角度论述了其形成原因,其中关于肥胖的解释挺有趣。
班布里基认为脂肪曾经对我们很有利,而对脂肪的“节约基因”能让我们顺利度过食物短缺的饥荒年代,而中年人是其中最节约的,自动减少能量消耗,因此体重增加,他说
“这时人类利用能量的效率高得惊人。”
至于中年人脂肪的堆积部位,虽然男性更明显,但其实女性也有同样特点,主要集中于腹部,班布里基认为对运动而言,这样的脂肪分布方式显然更有效率。
3
中年人的心智方面,和我们原有的认识差不多,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也有年少成名成功,中年后才思枯竭才华衰减的,但普遍的认识都是中年人的心智更加成熟,在社会和单位上中年人往往也是中坚力量。
班布里基从生物学观点给予了进一步强有力的论证,虽然思维速度、短期记忆等方面比不上年轻人,但总体来说中年人在各类认知测试中都表现得更优异,他说人类的中年是
“已知的宇宙中最聪明的动物达到认知的巅峰”。
关于中年人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班布里基也指出,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从总体来说,中年人其实并不比其他人群更忧郁,甚至可能更幸福更快乐,心理也更健康。
这里,班布里基特别提到了中年人为什么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书中列举了6种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都很有意思:
因为外部世界变化太快,因为记忆扭曲,因为害怕死亡,因为新鲜事少,因为内部时钟与年轻时不同等等。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这仍是一个迷人的谜。
那么,为什么,自然选择要让中年人感觉时间呼啸而过呢?
班布里基推测,可能是因为养育儿女不再占据中年人的大量时间,中年人应该更好地思考自己未来的生命,做出更好的选择,时间加速是为了让这些选择变得更加急迫。
4
最后,班布里基谈到了中年人的情感问题,主要是两性情感以及孩子的问题。
情感问题其实与身体也有关,尤其是女性,这个时期生育能力基本上结束或者就要结束了,这自然对情感有影响,但班布里基指出,这也让中年人的性与爱终于排除了生育的意义,回归到最本质的状态。
班布里基认为虽然有种种情况,但总体来说,中年人的婚姻稳定程度其实很高,超过成年初期。
有些中年离婚其实是因为年轻时就想离,只是因为孩子等原因才拖到现在而已。主要针对男性而言的所谓“中年危机”其实定义不清,证据更是模糊不清。
至于孩子离家造成的所谓“空巢症候群”呢,班布里基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可能也是件好事,孩子离家以后,中年人回归真正的二人世界,夫妻二人真正单独相处,有可能拥有更多的爱和乐趣。
至于生孩子的问题,中年人生育能力结束,因此这时生孩子肯定比不上年轻人,但是,班布里基认为中年人生孩子情况也没那么糟糕。
据说在整个生物界,停经与更年期几乎是人类独有的特征,关于其中的原因,有许多误解,也有许多假说,其中的“母亲假说”和“外祖母假说”挺有意思,因为女性生育是有风险的,因此自然选择认为,与其冒风险生更多的孩子,不如活着多照顾现有的孩子。
5
《中年的意义》重点论述了何为中年及为何会有这样的中年,运用了大量生物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和案例,洋洋洒洒十六万字,整体论证丰富而严密。
针对如何度过中年的具体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关于如何让中年人心智保持活跃,如何应对中年身体出现的状况等等。
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段落论证不够严谨,有些结论不是很明确,这可能是因为有些问题本身就很难有个明确的结论。
有些地方不知是翻译还是作品本身,抑或我自身阅读理解的原因,前面的话明明是肯定某项事物的,但后面的例子却是否定的,或者前面的例子明明是否定的,后面的话却是肯定的。
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中年的意义》是本论据丰富,论述严密,语言生动,既有科学解释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书。
《中年的意义》对中年的态度很乐观,虽然也并未排斥、遮掩和否定老化等负面情况,班布里基认为,人类的中年对人类社会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对个人来说,中年是人生中的黄金年代。
这对于正身处中年的我来说,当然是件好事,正如封面上每日电讯评论所说的这是
“给中年人的好消息……这本书不但欢乐,也提供了清楚的科学解释。“
那是不是说,这本书就只适合中年人阅读呢?当然不是这个意思。
我记得看到《人到中年》这部电影时,我就还处在少年时代抑或是童年时期,是在家乡的露天电影场上观看的。
但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当时感觉中年离我太遥远,但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年对人生有了一种特别深沉的感受。
我由此记住了剧中主人公陆文婷的扮演者潘虹,及电影原著小说作者谌容。
剧中陆文婷丈夫傅家杰念的那首著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愿意是激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来了,到底多少岁才算是中年人呢?
我想起不久前,微信群里热转的一篇有关年龄划分标准的文,据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规定,18岁至65岁还属于青年人,我的同学甚至是老师也在五四青年节时转了这个文,互相说一句:所以我们都还是青年!然后哈哈大笑。
这当然是笑谈,《中年的意义》对中年的年龄段划分是40—60岁,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这个划分。
但其实,认同与否也并不重要,我们并不需要太在乎自己是否还是青年。
因为中年是美好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美好。
不管你是什么年纪,如果你对中年,对人生有兴趣,都可以读读这本《中年的意义》。它向你讲述了中年的美好,也向你讲述了人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