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满屏的“职场35岁”新闻和话题,搞得“80后”们人心惶惶,忧心忡忡,好似一不小心就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人群。
“35岁”的中年危机真的这么恐怖吗?真的是“80后”们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吗?
要我看来,这只不过是媒体和企业过度渲染的社会氛围,徒增焦虑和烦恼罢了。
诚然,30几岁的中年人在体力和精力上不如20几岁的年轻人,加上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家庭压力,在时间分配上也无法做到时刻996。
但是35岁的中年人,正值壮年,心智更为成熟,经验更为丰富,责任心更强,稳定性和忠诚度也较之年轻人更有优势。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凭什么35岁以上的中年人就该遭受年龄歧视,被社会淘汰了呢?
你看每次科技圈的产品发布会,尤其苹果的、小米的,那些公司的中流砥柱全部都是35岁以上的,甚至是40岁以上的,为什么没有出现媒体狂吹的“35岁现象”呢?我身边认识的大多数中年同学、朋友们还都是所在单位的中坚骨干力量呢?
所以,企业的老板们和HR们不要动不动就跟随社会潮流,拿年龄一刀切了事。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组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才队伍,盲目的唯年龄设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尽管我不赞成职场上对“35岁”中年人的年龄歧视,但不可否认,“职场35岁危机”这一社会现象是存在的。至少在人才市场上,很多企业确实把“年龄35岁以下”作为企业招聘的硬性条件。很多正处于35岁或者刚过35岁大坎的职场人士在人才市场上的求职空间被压缩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避免被动陷入“35岁危机”,在35岁到来之前的5-10年,我们该怎么做呢?几点建议如下:
1、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选定一个可以为之奋斗10年、20年甚至终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很多人会遇到“35岁中年危机”,有很大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频繁换行业、换岗位,没有在一个专业领域上深耕细作,自然就没有积累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你未入职场或者初入职场的时候,就要尽快根据个人的特点以及优势,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努力积累。积累越早,你的防火墙就越稳固。
2、在个人专业领域持续精进,努力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
年轻的时候,不要觉得时间多多,随便浪费。你把时间专注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著作《异类》中说: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
在一个专业领域持续投入时间,两三年,你就能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四五年,你就能靠这个职业赚钱;过了10年以上,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3、保持学习力,时刻拥抱新事物、新思想。
趁年轻,没有家庭负累的时候,努力学习。学知识、学技能、学经验、学管理、学人际交往……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态,拥抱新事物、新思想。保持良好的学习力,每年都要有所进步,而不是在基础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积累。要知道,只要你稍有懈怠,原地踏步,很快就会被那些努力的同龄人甩开一条街了。
35岁以前的5-10年,是你职业发展的黄金几年,也是你和同龄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几年。千万不要在这时候选择安逸,否则,当年龄危机降临的时候,你就全无反手之力,只能乖乖等着“被安逸”了。
假如你已经蹉跎岁月,错过了本该奋斗的黄金10年,切切实实遇上了“职场35岁危机”了,怎么办?
坐以待毙吗?非也!
这时候你需要接受、调整和改变,迎接危机和挑战。
接受,就是接受你已经步入中年这个年龄上的事实,这是不可抗拒的,不可逆的,你只能从心理上接纳它,拥抱它。
调整,就是调整你的预期。包括薪资待遇上的预期、职位上升的预期、还有事业成功的预期。你没必要非和27岁的硕士比工资高低,也不用过于在乎你上面的主管是不是比你年轻。在需要腾出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的同时,也不要过高期望自己在事业上的快速成功。当你的预期不再超出你的最大能力范围的时候,你就不会总是那么焦虑,那么浮躁了。
改变,就是改变你的心态。35岁并不是你职业发展的“红线”,你要有危机感,也要有应对危机和挑战的勇气。35岁,你可以拥抱新事物,多向年轻人学习;你也可以继续充电,丰富和加强职业技能;你还可以扩大你的交际圈,开拓视野和思维;你甚至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转行或者创业。
35岁,不是人生的起点,也不是终点,顶多就是个中转站。所以,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过了35岁就开始否定自己。要知道,屠呦呦奶奶到了85岁才获得诺贝尔奖,89岁还在带领团队攻克“青蒿素抗药性”的世界级难题呢!
35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狼狈,虽有点焦虑,有点倦怠,但好在你仍有时间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平衡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