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病变:隐藏在大脑里的“信号警报”,你该如何警惕?

提到大脑健康,人们常关注中风、痴呆,却鲜少留意“脑白质病变”——这种在脑部影像报告中频繁出现的术语,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近半数存在脑白质病变,80岁以上者发病率更是高达90%,它虽不像急性脑病那样危及生命,却可能悄悄偷走记忆、行动力,成为认知衰退的“隐形推手”。

脑白质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白色物质”,而是大脑中负责传递神经信号的“高速公路”。它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外层包裹的髓鞘呈白色,能加速信号传递,让大脑各区域协同工作。当髓鞘受损、神经纤维断裂,或脑组织出现微小缺血时,就会形成脑白质病变。在头颅CT或MRI影像上,它表现为散在的“白斑”,病变范围越广,对大脑功能的影响越明显。

多数早期脑白质病变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做脑部影像时偶然发现。但随着病情进展,信号传递会逐渐“堵车”:有人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比如频繁忘记刚说的话、找不到常用物品;有人会感觉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像踩在棉花上;还有人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甚至情绪波动大、抑郁焦虑。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衰老正常现象”,导致不少患者延误干预时机,部分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血管性痴呆,彻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目前医学认为,脑白质病变的核心诱因与“脑血管健康”密切相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三大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脑部微小血管,导致脑白质缺血;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内皮,加重髓鞘损伤;高血脂则会让血管狭窄,减少脑白质供血。此外,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缺乏运动,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炎症等,也会增加病变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轻人因长期高压工作、过度熬夜,也可能出现轻度脑白质病变,需格外警惕。

应对脑白质病变,“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首先要控制基础病: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用降压药,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高血脂患者需调整饮食,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其次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多吃富含Omega-3的深海鱼、坚果和深色蔬菜,减少高油高糖饮食。对于已出现轻度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延缓病变进展。

脑白质病变不是“绝症”,而是大脑发出的“健康警报”。它提醒我们脑白质病变不是“绝症”,而是大脑发出的“健康警报”。它提醒我们:大脑健康需要主动维护,而非等到症状严重才重视。定期体检时加入脑部影像检查,控制好基础病,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降低病变风险,让大脑的“信号高速公路”始终畅通,远离认知衰退的困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