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迟到了好多年,粗略算算,大概也有八年的样子,并非只是单纯怀念初中的那段时间,而是这两年关于一个女孩子的记忆,像碎了满地的琉璃盏至今才给我逐一拾起。
我们大约有六年时间没有再联系,至于初中毕业之后她去了哪所高中,高考结束她又去了哪所大学,我也从未问起过,我们心照不宣地选择在一七年那个暑假之后相忘于江湖。只能通过微信朋友圈,我还偶尔能看到这个生活孤僻内心却丰盈的女孩子依旧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分享好听的音乐、阳光明媚时的公园、正在热映的电影以及搭配综艺的外卖午餐…这些琐碎的日常好像在她的世界里称不上是百无聊赖,在这个急于听到年少有为故事的世界,反而显得那么难能可贵,我从不点赞,更不知道如何评论,好像成年人有一种不约而同的自觉就是:很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最好还是“死”在朋友圈,这的结果最坏也不过是某天对方从好友列表里看见没给备注也想不起来是何方神圣的你,然后选择果断删除罢了。
后来我对她说过“你是我朋友圈里的一股清流,大家都在炫对象、炫旅游的时候,你总让我知道,你此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会因为一本书里的某段文字而久久不能平静”。这我并不意外,虽然称不上交情深厚,但好像我总觉得,她,就是这样的人。思绪回到和她做同桌的一年半载,那个个子高我半个脑袋的女孩长长的高马尾仍然在记忆里招摇,大眼睛高鼻梁,架着厚镜片的大黑框眼镜,是很漂亮的女孩子,但不爱说话,圈子也小,朋友好像并不多。关于她的记忆不多,但初中那段时间,我是班上最为调皮的几个男生之一,话多又自来熟,加上成绩也还不错,好像就算和这种很内向的女孩子,也不难找到共同话题,说来可笑的是,时隔这么多年,我对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居然是依靠她走读的身份,没少找她跑腿,校门口的炸鸡薯条、炊饼饮料托她的福,没少让我大快朵颐,那时候的脸皮也确实厚,好像也从来没有觉得麻烦到她,只是觉得都是哥们,她肯定乐意,我也好像永远忘不了某个夏日的黄昏,她从装得满满的塑料袋里掏出一瓶易拉罐装的葡萄味鸡尾酒与我共享,酒是苦是甜我不记得了,但那股微醺的后劲在如今要告别学生时代的前夕竟显得尤为浓烈。
人的记忆像是往玻璃罐里装星星,后来的星星总是会掩盖住之前的光芒,有时候迫不得已还要把那些旧得不能发光的星星摘出来,我也逐渐意识到,属于初中的那部分好像已经开始在罐底落尘了,可是关于她的记忆不懂得为什么如此独特,说实话,我挺喜欢浏览她的朋友圈的文字和配图,那种追求生活的平淡和内心的丰腴似乎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了,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和她其实是一类人,最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最终还是在某天忍不住联系了她,我怕话题会尴尬,光是如何开口,我就在输入框删删改改了好几遍,很久之后她才回复我说在高铁站手机快没电了,改日联系。隔天,我并不想让这次的勇气不了了之,厚着脸皮又招呼了她一次,她尽管内向,但绝不是个扫兴的人,很热情地与我聊天,从初中高中聊到大学,又说了说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去哪里工作还是准备考研,话题绕回她的朋友圈,她解释道,自己其实是个很内耗的人,分享欲旺盛,又不知道分享给谁,这些年身边没有固定的朋友,从来不刻意维持某段关系,也不知道如何维持,字里行间有股说不出的矛盾。我说了鸡尾酒的事,她的感动好像又一次印证了我们某些很相像的地方,渴望被人惦记又很怀旧。更难得的是,她和我分享了自己的感情现状,那种受宠若惊瞬间遍布全身,面对很多年没有联系过的朋友,气氛反而比我想象的要轻松很多,本以为只是客套的寒暄,但三言两语把大学的种种都一一铺展开来,我知道有些话不能给太亲近的人说,也不能和太陌生的人交流,很多平时埋在心里的想法或者对某人的看法在那一刻毫无抵触也毫无防备地愿意和她分享。
那天我们聊到很晚,最后道再见的时候,我拿出了那句最为客套的话“以后要常联系”,其实我们彼此都清楚,同学仅仅是同学,分开的这七年十年,我们走了不一样的路,认识了不一样的人,很难再有交集,这个“常联系”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愿望,尽管我们都很迫切的希望可以维持这段友谊,可是三年的陪伴终究支撑不起我们几十年人生的庞大与错杂,可能往后的日子,我们以后只能透过朋友圈里偶尔的串门来了解近况,但最起码,这几十分钟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我也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前的那杯鸡尾酒,在若干年后会依旧炽烈醇熟,在时光的沉淀中历久弥香。
“如果你的朋友圈和大多数人一样千篇一律,生活匆忙,我或许永远也不会打扰你”这句是实话,我总渴求做一个特别的人,最起码就内心世界而言要丰盈要自由,也不断寻找着和自己价值观相似的人,这份主动其实并不只因为我难以割舍这段友谊的,不想有所谓不知名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对本我的交代,对真我的认知,我会想念她想念那段惬意轻松的生活,但也更愿意从她的生活里,挑拣出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