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一开始我只是三分热,在简书这个平台上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坚持写了半个月,写了近一万字,不多但却可以印证了我半个月的衡心。
八月下旬去的学校,就一直到现在没更文了,这我才发现,写作需要一心一意地付出,我们的衡心就是写作的输出来源。
这跟我们做其他事情的道理都大抵相同,比如学英语,想要学好不是花费一个月或两个月去读读背背就能得出一张拔尖的成绩单吧,即使在考试期间抱佛脚,那未必有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刚刚读到简书签约作者弘丹写的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让我感触很大,就好比一团火苗,引燃起一片火海,激起我断文一个月之后的写文冲动。关于作者的文章里,介绍得出常丰富。
我热爱写文,并不是冲着某一个目的,是出于内心深处倾吐的需要,倾吐快乐,亦倾泻烦恼,然而更多的是烦恼,而文字是不同于话语的表达工具。对于我,与其说写文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性格,它代表了孤独。
可是这种热爱往往受到情绪的波动所影响,所以就出现了我上面提到自己坚持了半个月就断更了……这是我感到自卑的一件事。
村上春树是一位生活非常规律的作家,也是一位非常自律的作家。他每天写作4小时,跑步10公里,持续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这是我从《当我跑步时我会想些什么》上看到的他。
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看上去显得枯燥无味,一位好的笔者不正是需要这种持之以恒的生活吗?
在这本书中,春上村树谈到了一位笔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01.
集中力,是相对于才华、耐力的最重要条件。集中力,即将自己拥有的有限才能汇集,而后把它转变为一种力量表现出来。假定你是个学渣,当你上英语课的时候,你就开始进入睡眠模式,然后你周围的人也跟着你倒下,最后全班倒了一大片,就剩下班中的那几个学霸撑得住。所以,你就是区别于你们班的学霸的那个学渣,正是因为你的集中力不从你所愿所造成的。
集中力能驱使一个人的行为。没有它,则不足以办成任何大事,整个人就会体现出一种懒懒散散的状态。
试想,一个走路都能打瞌睡的人,你还指望他能干什么事。有效地利用这种力量,才能和班上的学霸争锋相对、才能弥补才华的不足与偏颇。一位才华横溢、有耐心的作者,哪怕他脑子里充满了妙思,假使牙痛不已,他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因为他的集中力受到牙痛的阻扰而不受他所驱使。
想起我上英语课的时候,也是这么回事,撑不过半节课的我就伏台大睡起来,甚至怀疑英语每位老师都带有特异功能——催眠神术。上语文课的时候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02.
我在写文时通常会遇到瓶颈期,就比如在解数学题时唯一的思路被打断,会让我顿感焦虑,负面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
读到《学会学习—从认识自我到高效学习》一书,书中列举了十六位伟人的故事。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史蒂芬·金——他坚持每天写两千字。他曾这样子评价写作的艰辛:写文章就算是呕心沥血地把文字一个一个地堆积起来。
其实,不论是史蒂芬·金还是春上村树,他们都不是坚持一个月,两个月,而是长年累月,甚至几十年都日复一日地在写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们就是怎样培养成的。
我以为,这世上没有有什么不劳而获。
03.
当我把文章发表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把心交给了读者。我要用尽我的心绪来博君一笑。
《文心》里有这样一段话: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闻。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以,写作材料得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让读者产生共鸣,就达到了触发的要求。这样的文章就不会枯燥无味。
即使我的文是这般毫无触发感,但我会一边写一边学习,起码,我已经战胜了那个思而不学的自己。
“道理我都懂,只是不会做”,这是可爱又可恨的一句独白。如果我们做到这种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自己感悟出来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时,这些道理才会指导你的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这时候,你就有资格去谈你的写作梦想了。
做到“知行合一”是不简单,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借鉴、吸收,用到自己的文章,这时候就是自己的东西了。记得我拿着一张打着不到40分的作文纸急忙着找老师请教:
“老师,作文怎么拿高分啊?”
“写好作文,得先从模仿优秀的文章开始入手,一步一步来,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我说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当我下一次拿作文纸再次请教老师的时候,此时的作文纸上是打着42分,也是我第一次超越四十分。
每一次超越,都是不一样的汗水,当然,也给我带来了快乐。
我喜欢写文,那些我想说但是没有人倾诉的心里话,我可以写在文字里。那些对未来美好的寄托,我也可以写在文字里。
如果你也想我一样喜欢写文。请努力去写好自己的文字吧,不仅要写,而且要坚持写,认真对待。
若你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还在蠢蠢欲动,请你不再拖延。都是万事开头难,行动起来就对了!
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我想和自己说,从今天起,做一个不再拖延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