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乡人情重的缘故,总觉得这礼金已经成线性函数的递增。若干年前我姐姐们的同事结婚还是2百起,到我们这一档已经望而却步。
本人,理工硕士,在读生,这个故事,可能不那么欢喜。
三月份的时候,一高中男同学突然把我们几个人拉到一个讨论组里,并放了一些结婚照和说明,然后,邀请我们五一的时候去他的婚礼。
“2016年5月1日,是我和妹子的婚礼,现诚邀大家来参加我们的婚礼。”
“妹子不错啊!”
“有福了。”
“你现在怎么这么胖。”
“恭喜恭喜!”
讨论组里都在肆无忌惮的调侃和祝福着,没有人说要去或者不去,大概是因为大家都无法保证那天有没有事,能不能到现场。
我估计那时我可能会在实习,到不了婚礼现场。就发了一句
“可能去不了。”
“嗯,不来也没关系的。”—新郎
但是接到这个消息,我纠结的是不去,大概要包多少钱。
我知道很多人说同学婚礼礼金主要看三个方面:1:你们大概熟到什么程度;2:大家出多少,自己跟着出多少;3:经济有多少,想出多少就出多少。
我一一回答:
高中三年说的话加起来不超过10句,唯一的一次还有印象的交集是我好朋友到我家给我过生日,叫上了新郎,看到结婚照,第一时间没想起来是谁;
高中还在读书表示没有几个,工作的童鞋们讲究礼尚往来,读书的连礼都没有,怎么往来?
每个月几百块的生活费,表示吃饭都不够,买水果的钱也靠着导师和爸妈偶尔的赞助,
原本这些日子都在接公司的面试,装做很忙忘记了的样子。闺蜜一个电话拨来:
“干嘛哩”
“实验室”
“那件事考虑的怎么样,准备包多少?”
“你不说我都快忘记了,没准备,你哩。”
“六百左右吧。”
“没必要吧,这么多。”
“我上次一个大学同学,我都包了五百,这次包少了不像话哎。”
“好吧,我没准备包,当作不知道。”
“啊。”
“没得包。”
。。。。。。
可能工作稳定的童鞋们实在是看不上这几百块,但是对于即将去都市实习的孩子,或许可以体会能不能熬过这一个夏天还是个未知数。一直特别讨厌用金钱去比较人生,友情和爱情,似乎我们有意无意都逃不掉被比较,被选择的命运。渐渐长大,很多朋友和我们渐行渐远,而社会这个主宰,似乎约定了用金钱衡量朋友的关系和利益。在没有力气改变时,尊重这个规则,感谢贫穷时还相依相伴的朋友。
可是,青年,请偶尔想起我们互相欣赏是因为那边山路下的草丛,不是口袋里的那张银行卡。
那么,骚年,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城市相遇,请一起去喝coffe.
所以,年轻的我们,去跑,去追吧。回忆在回忆时最美。
新郎,祝福你。愿你有美好的生活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