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漫长的斗争叫成长

分享一个我克服自己短板的过程。

我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在日常交流中,如果我对面的谈话对象是一位年长的异性,这场谈话对我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如果面前有杯水,我就盯着水;如果面前有盘菜,我就盯着菜。

更常见的动作是,我会把面前的纸巾,撕成一条一条,叠成千纸鹤和小星星。

如果桌子上什么都没有,数据库仿佛缺失了命令,无法正常启动。

记得这么一件小事。

毕业,为找工作焦头烂额时,经常走狗屎运的李同学(是的,人生导师李同学再次出场)又一次被好运气命中,拉我和某大公司高层吃了顿面对面的饭局。散场时,她把我压在墙角,以极其强大的气场逼问我,SB,整场比赛有无数个进攻机会,那为什么你一直盯着面前的三杯鸡?

我惊慌得矢口否认。不可能。

李同学痛心疾首。在前途问题上,她从此任我自生自灭。

她想要引荐我去这家公司。

这次会面,我们慎重地选择了时间日期、会面地点,并且会提前思考一下可能涉及的谈话主题,以便获得最大的谈话效果,避免冷场。是的,最后的谈话效果就是,叔叔说,大白这个姑娘挺高冷的啊。

所有场景下的沟通,我一直无法解锁“同年长的异性愉快交流”这个技能。

我以为这是年少时的害羞,长大了就好了。

现在,我按时长大了,但并没有好。

去年下半年,我开始转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开始筹备一些跟创业相关的事情。这个时期,我见了大量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加了大量陌生人的微信,走上了一条被迫与不同气场之人打交道的不归路。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在沟通上的短板,会严重影响对方对我的判断,也不足以使我顺利表达观点。

我拜托心理学专业、目前仍然在从事心理工作的小齐帮我分析原因。

小齐觉得这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她整理了我认可的异性特点、从小到大的成绩,帮助我回忆了一些在公开的演讲类比赛中的情绪,以及我觉得最舒服的谈话状态。

小齐发现我人生中的偶像是我父亲。

我从懂事开始就认为父亲是我人生中的目标,踏入社会以前,我一直用绝对的姿态仰望他。他的做事习惯大概比同时代的人超前:遇到问题,他喜欢独立解决;他善于学习,了解互联网;他也很少崇拜他人,因为从见识这个角度,似乎并无必要。

最后一次送走小齐,在回程空无一人的末班地铁上,我脑海中想起了一些场景。

小学时,作文年年获奖,有一篇文章被发表在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上。我兴冲冲地拿回家给父亲看。

父亲淡淡地说,不错啊。我想,对哦,也就是不错罢了,杂志期期都发,但也没有期期都登我的文章,我有什么好炫耀。

就把杂志藏了起来,再也不看。

初中的一次期末考,年级第二,这是我的史上最好成绩。我高兴坏了,成绩公布后飞奔回家报喜。

父亲淡淡地说,为什么不考第一呢,既然已经到了第二,那么第一也不应该是件难事啊。

据亲戚说,他在我这个年纪,就从来没有考过第二。我想,对哦,拼命复习成那个样子,还考不到第一,我也是够笨的啊。

但是年级第一太学霸了,我真的考不过,所以之后无论考第几,我都只是学着父亲的样子,淡淡地提一句,内什么,这次考了第几,没拿到第一,不是很好。

升到高中的重点班,全是理科尖子,我的物理开始跟不上了,从高一开始就很吃力,连带着对其他学科也稍稍失掉了自信。

父亲依旧淡淡地说,怎么会呢,高中物理不难啊。

15岁的我悲伤地明白,我有限的能力,已经不能够取悦他了。

再以后,我逐渐丧失了炫耀的本能,人生里,只剩“做得还好”和“做得不好”两个选项。

面对年长的异性,我会很自然地想,做到再好,在对方眼里,也不过是差强人意。

你越崇拜权威,权威就会越碾压你。

所有年长的异性,都逐渐变成了我的假想敌。

这一莫名其妙的人生逻辑,让我逼迫自己拿出一套又一套解决方案去换取称赞或是睥睨,无法再享受愉快的交谈。

这不可以。

我下定决心要用新的逻辑代替它。

开始系统地培养自己与人交谈的方式。

注意场合。

去咖啡馆,就不穿人字拖;去大排档,就不穿长裙摆。

自己是主角(比如过生日嘛嘻嘻),就好好搭配;自己不是主角,绝对不扎眼。

注意细节。

尊重对方的时间。不晚到,也不太早到。

多日未见的好友,带一个小小的伴手礼。

当天穿得再没品位,脸色再差,在需要得到意见的时候,直视对方,努力微笑,告诉他,我是这样想的,你看呢?:-)

不要总是让人请你。

注意内容。

为每一场需要结果的交谈做准备,准备文稿或是电子版内容。

人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力一般是45分钟,不超过这个时间,闲聊除外。

每次沟通,必须有结论,必须沟通好下一次沟通的时间和大致脉络。

一次交谈,解决一个问题。

保持顿感。

我收获过、并且正在收获无数“你居然连这个也不懂?”式的质疑。

这样的质疑,允许它同一事件下只发生一次。

懂了就好了,你依然是那个善良美好的姑娘。

实在不想见的人?

实在不想开的会?

拒绝。

一点一点磕。

周日,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及这个问题。

他说,如果你以前不是这样,那我觉得你真的好多了。

我很开心。

在知识结构上没能超越父亲,让我很早就明白,自己面前永远有更强大的人存在。我不是一个聪明人,要克服缺点,需要在脑海中有针对性地一条一条列明规范,并且形成习惯。每一次尴尬都是你的老师,你要记得将习得的经验教训装进口袋。

“崇拜并惧怕权威”、“急于向权威证明自己”,这是一件紧身衣。我穿了那么多年,只用一朝一夕就脱下,是不可能的事。能毫无惧怕地直视任何质疑的目光,表达欢喜、厌恶甚至惧怕——这样的理想状态,需要好的方法,明确的执行,以及,很多勇气。

一个普通人,往往要通过经历一些事件,才能从完全不自知开始,一步一步察觉并确认自己性格中的长处与短板。发扬长处、弥补短板、达成目标,这又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的出场设定,不是模范idol,与性格中的重重障碍作斗争,本就是人生常态。

这场斗争,如果给它一个定义,我们叫它“成长”吧。😊

我不是心理咨询师,这些内心感受,可能片面、可能错误,但是,如果你是像我一样曾与权威作战,如果你也曾无法享受一场相见甚欢的言谈,如果你愿意认真读到这里,那真是不辜负我认真写下的这些怀疑。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日常交流中的一部分谈话,仍然会以失败告终。每每复盘这些残留的bug,我都忍不住默默捶打自己,呆子,为何又要和伙伴争吵?为何又没有完整表达?为何不能做得更好一点?

我只是想告诉你,要相信,一切锁住的门,都有一把准备好的钥匙。

别难过。

直面这扇门,就已经在为寻找钥匙,迈出了第一步。


大白@2016年7月 | 微信公号:面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