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圆圆打电话向我吐槽她爸妈:
“从小到大,总是要我按照他们设定好的‘模式’去发展。我辞职,说我不成熟。我未婚,说我不应该把工作当第一要事,好像我做什么,只要不是他们想要的,都会被否定。
我现在就想逃离,都不想回家了,反正回到家里也会吵架,干脆不回更好。
为什么爸妈说是为你好,但从来就不想问问你,到底喜不喜欢?这是不是你想要的?他们只想把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塞过来。
就好像,我想吃苹果,他们给个香蕉,我不吃,他们会说给我挑剔不感恩,但我明明就是想要一个苹果呀……”
更糟心的是,母亲节前夕,圆圆还和母亲在电话中因结婚话题吵架了。
圆圆说她对生活的无力感绝对来自原生家庭中“不完美”的爸妈。
类似圆圆这样的遭遇,相信大部分人也曾遇到过吧。前段时间,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对原生家庭的批判潮。人生的幸不幸福,全看原生家庭吗?在这个问题上,我认同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
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你选择对原生家庭追责,那就会困在其中,任何做不成的事,你都会这样解读:是我的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导致。反之,你若选择直面原生家庭中“不完美”的父母,积极解决问题,那人生的方向,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武志红老师在《奇葩大会》上这样说:
“原生家庭论”并非在怪罪家庭,而是在寻找个人成长原因,同时,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出改变的。
的确,你的人生幸不幸福,原生家庭决定不了,但和父母感情的亲疏,决定着你人生的幸福度。
有句老话说,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记得我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伯愈泣杖
说的是汉朝时有个叫韩伯愈的人,和母亲感情甚好,但母亲对他管教严厉,尽管他长大成人后,每次犯错,母亲还是会严厉地教训他。
有一次,母亲杖打他时,他突然放声大哭。母亲不解问他缘由,他回答:“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痛,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感觉不到痛了,我想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如前了,所以禁不住哭了。”
忧母老去之情切,跃然纸上,让人深思。
费玉清宣告退出娱乐圈的自白书也让我们动容:
“这么多年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一直快步向前,却也忽略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当父母亲都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与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掌声也填补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演出的地点都让我触景伤情……”
所以,和父母的关系,是我们人生的重大课题。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心安之处,和父母的良好关系,丰盈着我们人生的宽度。
在养育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科学育儿的各种方法,用到改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上,一样合适。
接受“不完美”:没办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改变
很多人习惯于把各种不幸都归咎于童年的创伤,认为一切糟糕的境遇与现状,都怪自己那个“糟糕的”原生家庭。
比如,有网友说,因为高中时父母为了让他好好学习,天天把他锁在家里,所以他现在有幽闭恐惧症,有厌学症,才没有考上好大学。
还有网友说,当年她爸妈吵架,导致她心理有阴影,觉得婚姻不是好归属,所以不结婚了,不怪她,是爸妈影响了她。
甚至有网友,理直气壮的责怪父母:“谁叫你们这么丑,不然我长的好看怎么会没有对象?”
这个责怪父母的理由,也是绝了。
原生家庭或许影响了我们人生路上的起跑点,但之后停滞不前还是升级打怪,全凭个人选择。有句话说得好: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找回来。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天生都带有自我愈合和重新成长的能力,可以超越原生家庭带来的一切不完美,自我成长。
拥有不完美的甚至可以说是糟糕的父亲或母亲,但却能超越原生家庭,人生开挂的人也不少,就说我们熟知的明星们,“皇后娘娘”蔡少芬、大小S……
我也曾认为自己性格中的不够独立,源自幼时母亲的事事插手,是母亲的强势造成的……但这些想法,在我自己学习如何当父母的成长过程中,慢慢改变了。比如,我讨厌幼时母亲包办式的爱,认为母亲过于强势。但我成为妈妈后,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却不自觉地采用了母亲当年对我的模式。可以说,这是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但我通过事后觉察并做出改变,选择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理解和沟通:每个时代有自己的育儿课题
当我当了母亲,在学习当妈妈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转换视角,学会了尊重和理解。
我慢慢理解了父母生活的那个时代,物质匮乏,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育儿理念和今天我们提倡的育儿观不同,他们只是直觉的,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予子女。他们的教养认知,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我们的爱,始终是纯粹无私的。
和父母的沟通很重要,就像大话西游里唐僧老念叨的那句“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父母对我们就应该无所不知。
在和父母的沟通上,先理解,再求被理解。你必须正视:每个人因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观念。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父母和我们,也如此。
我闺蜜圆圆和父母的问题就缺在沟通上,在我给她提了意见后,她反思并试着去理解父母,这会已经想通了,正在赶回家给妈妈庆祝母亲节的路上了。
多看闪光点:父母传承给我们的良好品性
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提倡多看孩子的闪光点。反过来,看待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时,是不是也应该多看他们传给我们的“闪光点”?
我想起,自己骨子里牢记的对长辈的爱与尊重,来自我妈儿时对我耳提面命,躬身力行的尊老教育。
我想起,即使上学后学了很多唐诗,最记得的还是我妈教我背的《登鹳雀楼》。
我想起,因为我妈爱看武侠小说,我也跟着爱看武侠小说,还迷上了写小说,我妈还夸我写得好。
我想起,在我脸上冒青春痘甚无自信时,我妈对我说:“你扎辫子的时候可比***好看呢!”
我想起,我的爸妈婚姻美满,让我看到了爱情该有的样子。
……
一个孩子身上,肯定有不够好的地方,但我们会告诉自己,这是我的孩子,我接受他的所有不完美并会和他一起成长。用到和父母的关系上,就是感恩父母对我们的良好影响,而那些不够好的,也是一种体验,让你明白这样的观念和行为在今天的时代行不通。
像爱孩子一样:给父母无条件的爱
我们可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面对父母,也可以并应当给他们无条件的爱。正如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给我们的一样。
他们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爸爸妈妈,同时也是世上最爱我们的人。
作家冰心在她生命中最后的文章里,记录下了儿时与妈妈的一段对话:
我问娘亲:“你为什么爱我?”
娘亲捧着我的小脸儿说:“不为什么,只为你是我的女儿。”
这就是父母之于儿女,为爱而爱,没有条件。
畅销书《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的封面上有这么一段话:
“假使你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你没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如果55天这个数字能像刺痛我一样刺痛你的心,请从现在起,拥抱父母,为爱而爱。
正值母亲节,祝愿所有的妈妈们节日快乐。
妈妈,从今尔后,让我,
为你,千千万万遍。
就像从前你为我做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