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摘抄——寻找“第二个”答案
我说过,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你要从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一个概念: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
这要感谢我的舅舅,他是一个很棒的数学老师。我上初二的时候,他每天给我留一道平面几何题,先把最容易的辅助线给我画出来,然后让我画其他辅助线,玩了整整一个学期。
很多年之后,当别人说起白岩松的思维方式好像不太一样,总在已有答案之外,去寻找另一个答案,我突然想起舅舅的数学游戏,都忘了对他说谢谢了。
正是在这样的游戏中,我已经适应了什么事情都不止一个答案。最明显的答案往往最简单,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的过程更难,但是找到了你会更有成就感。
我做节目的特点是,别人的工作结束时,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要在别人提供的资讯基础上做出评论。但我从来不会为此焦虑,因为已经习惯了逼迫自己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的过程。
非常感谢我的同行,经过那么长时间,还给我们留了可以吃的饭。因为相当多的人只迈出第一步就停下了,没有去另外的角度寻找新的方向。
第一个答案往往是具有欺骗性的。因此我在采访时,对方的第一个答案之后,我会观察他,当他眼神闪烁时,我不再提问,而是把身体往后一靠,准备继续倾听。此时他接着说的才是真知灼见。
因为很多人回答问题时,习惯于先说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很安全很平衡的“标准答案”。其后接着说的,往往才是他的个人想法。所以对于采访者,也要寻找第二个答案。
I:原文重述
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作者提到自己做节目时,自己往往会逼迫自己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这样往往会从另一个角度寻找到新的方向。就像在采访时,听到对方第一个答案,如果观察对方眼神闪烁,就不在提问,而是准备倾听,这时候对方说的才是真正自己的看法。
A1:联系新知
其中作者说到“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正是因为这个人有别人没有的能力,有别人没有的思考角度,他创造的价值别人顶替不了,从而才有这个人的收入跟其他人不同。作者认为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而要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这样的思考方式往往会带来新的方向。自己以前都是停留在一个答案上,而没有去尽可能寻找其他答案,到现在遇到事情就经常会钻牛角尖,认为事情就应该是这样,但想想,实际上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收获。比如当客户拒绝时就以为是对方不会成交,但往往客户是在跟你谈条件等等。
A2:联系新知
既然我们知道什么事情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我们怎么做到去寻找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答案,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果是自己会怎么选择;再就是从对方角度出发,如果自己身处对方位置会怎么做;最后是从旁边人的角度,旁人会认为对方是怎么想的,强迫自己从多维度思考,虽然刚开始效果很慢,但坚持下去肯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