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之前,还是被书名吸引了。“沉默的大多数”,对于我们今天这个大多数选择沉默的社会太适用了,尤其是重庆公交车坠入长江的车内监控视频曝光以后,一下子让我想到了这本书。
还是那个年代,下乡、插队这些王小波都赶上了,和那个时期的其它作家不同,王小波的这本杂文随笔写的洋洋洒洒,简洁明快。如果说莫言擅构造宏大场景,阿城能给死人写活,严歌苓会把人心给你揉出血来,那王小波就是把那一股子聪明劲儿全都倾注在文字里了。
这本书里收录的文章我不敢说每个都精彩,在这重点讲一下对我有触动的文章。也就是开篇文《沉默的大多数》,其中写到:“这是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到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王小波是在鼓励沉默吗?我觉得这正是一句精彩绝伦的讽刺!我们来说说人性,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说人性如水,往哪边引导就向哪流。苟子则提出人性本恶。之所以引用中国古代的三个哲学家的话,是因为这三段话正好描述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我承认,随着岁数的增长,自己内心潜在恶正在一点一点的从土壤里拱出新芽。每当在电视或手机中看到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心中的恶更是像雨后春笋般茁壮的成长着。而且自己越恶,生活越谨慎小心,生怕被人算计。对于陌生人抱有警戒心,生活在群体中对身边发生的事,涉及的人漠不关心。就像手机里那几十个微信群,背后那么多的眼睛,那么多不同的人性,但相同的是都在冷漠的沉默着。有时候想一想真的挺怕的,如果有一天我遇到麻烦,在微信群里求救,大家会不会无动于衷?会不会有人在想他有麻烦了关我何事?会不会有人看着手机屏幕静静的观望着其他人的反应?我不得而知,我只想保护好自己,不让自己遇上麻烦。因为我不想做这只考验人性的小白鼠。殊不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像重庆公交车坠江案一样,假如司机和妇女在争吵过程中有人上前劝阻,假如妇女动手打人时有人及时冲上去帮助司机解围,也许悲剧将不会发生。正是大家的沉默导致了永远的沉默。
以上只是针对文中一小段话进行了解读,当然书中内容不仅于此。这本书中还收录了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以及对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的看法。其中对于性问题及同性恋问题的见解也是颇为深刻的。这不是一本哲学书,但里面的话题却颇具哲学意味,更确切的说可以引发你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如果用此书作为思想启蒙读物我觉得是非常合适的。叔本华提倡“独处”,并认为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可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处很难,独善其身更难。但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最基本的做人原则是应该所有人都具备的。也许心底种下了恶的种子,迟早都会生根发芽,只希望它可以生的浅一些,长的慢一些。可能通过大量的阅读,积极的思考,可以帮助延缓恶的生长,但是想彻底消灭它还需要大量的功夫。既然这样,那我们不妨从现在起,做圈子里发声的一小数,而不再做那个沉默的大多数。
欢迎大家关注我并评论互动,我将积极为大家推荐并分享好书。感谢支持,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