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
声、光、电,都是媒介。口语、手写文字、印刷文字、照片、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是媒介。同样的,BBS、论坛、门户、Google、百度、Facebook、人人、博客、twitter、微博、微信、Instagram,也是媒介。媒介即讯息,和另一种说法『产品塑造用户行为』,思路相通。
看我们最熟悉的中文互联网。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看,中国网页数量,从2002年1.6亿,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1899亿。12年,高于1000倍增长。内容增长的过程,追随网民数量、互联网内容生产普及化的发展。当然,追根溯源,是媒介本身的演进。同样的,互联网这一媒介从承载传统信息,到完成商品交易、服务交易、金融交易,也完成了广度的极大延伸。
回溯中文互联网内容、社区、社交产品的发展轨迹。BBS和论坛社区,帖子是内容的主要存在形式。主贴和跟帖,地位基本平等。这种情况下,一个帖子,意味着一次话题沟通,并以简陋的形式存在,基本没有版式可言。这种氛围下,写帖子,不是一个郑重的事情。论坛的乱战氛围,灌水情节,大抵来源于此。同时代,门户沿袭了精英媒体的新闻资讯形态,强调内容的形式感。门户网站的记者编辑,是当时完整形式文章的主要创作者。2000年,博客在中国开始蔓延,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引爆。博客,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的形式化内容生产力。然而,写长文,对于用户的水准、工具的易用性总是有些要求的。能长时间坚持写博客的用户寥寥可数。同时期,也是百度快速增长用户的时间点。2005年,校内、豆瓣等社交媒体分别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形成个人的信息流,并互联网化了社交信息流,大家以不拘形式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生活。2009年,饭否和微博为代表的twitter跟随者出现,140字的短内容形态更容易生产,迅速形成了庞大的信息流,并造就了从未有过的、庞大的内容生产者群体。2010年底,一本《微博:改变一切》成为这一产品形态如日中天的代言,作者李开复借微博的传播力当时已经是新一代青年导师的代表。而几乎与此同时,不被注意的,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投资了一个Quora的追随者『知乎』;一个叫『什么值得买』的博客站,开始号召大家投稿爆料各种打折促销信息;腾讯广研发布了一款名叫『微信』的即时通信应用,加入米聊、口信这一波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的战团。2012年,微信推出朋友圈和公众号。之后,微信的移动端熟人关系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内容生产者开公众号,形成了百度之外另外一个主流的分发渠道。同年,Pinterest和Instagram在中国的跟随者甚众,全球互联网图片生产量激增。2013年,same开始和而不同行程另外一种社区氛围,nice开始找一群潮人给图片打标签。他们和以前的产品一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只局限于一个细分用户群。2015年一季度末,微信公众号数量突破800万。同期,我们的火柴上线,人们开始在内容流中互相交流看法。
互联网内容的发展轨迹中,明显地,社交产品和社区产品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看2015年8月中文网站流量排名前五的网站的搜索收录情况:baidu.com、qq.com、taobao.com、sina.com.cn和weibo.com。百度搜索收录自家网站43.77亿网页,其中百度贴吧25.01亿,百度知道5.11亿,百度文库1.34亿。这意味着,社区内容占比超过72%。qq.com收录 6.42亿页面,其中腾讯微博t.qq.com 3.09亿,QQ空间qzone.qq.com 0.93亿,社交内容占比超过63%。淘宝在建立人和商品的连接,以淘宝店长创造的商品信息为主,收录3.54亿。sina.com.cn收录15.49亿页面,其中blog.sina.com.cn 9.89亿,占比超过64%。weibo.com收录3.21亿页面,几乎全部是社交内容。显然,社区和社交已经是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主驱动力。
社交产品,关注人和人建立二元关系,从而形成社交网络;社区产品,是人聚集的地方。二者都是信息的传播渠道,即媒介。社交产品,人和人首先建立关系,加上以人为主线索的信息流,天然形成传播网络,比如微信。微信又通过公众平台加强了创作工具部分的建设,从而构造了一个大型的内容生产平台。生产平台,借助社交传播网络,形成一套内容生产和分发的体系。
社区产品,是人聚集的地方。因为人的聚集,好内容更容易集中快速传播。用户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出来,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收到响应。由于这种氛围,激发了用户创作的欲望,是好内容生产的地方。从论坛火起来的内容,不计其数。例如诗意的栖居之世界名厨具发烧之旅(我把一辆宝马开进厨房),从色影无忌这样一个摄影论坛搞出来,再火到天涯,再传播遍整个网络。为什么会发在无忌?摄影论坛里,烧设备的氛围、一个编辑器,有表达欲望的用户『诗意的栖居』就这么开写了。然而,早期的论坛内容生产,生产的内容缺乏形式感。论坛用户的原始表达,需要经过编辑的再加工,才形成一片读起来荡气回肠的文章。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论坛的编辑器本身简单,二是因为用户对于形式化排版的技能不够。新时代的社区产品,例如知乎和什么值得买,部分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而用户本身的成长,包括摄影技能的普及化,也部分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时机基本成熟。这也是为什么Blogger创始人、Twitter创始人,号称WEB 2.0最有发言权的Evan Williams,在离开Twitter后,打造了Medium这样一个形式感极强的产品。知乎、什么值得买,是新一代的社区,分别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建立了社区氛围,并提供具有一定形式感的模板。知乎创始人周源也提到,知乎社区中的用户,一个月回答问题的数量,比之前两年写的博客数量都多。社会心理角度,这和作家写稿类似。作家写稿,编辑催稿,是个常态。然而,作家和朋友吃个饭聊个事儿,约就约了,不需要催。有人在,聊得放松。
随着当用户终端迁移到移动设备,内容、社区、社交也随之进行迁移。首先迁移的是社交中流动最快的零散信息流,微信朋友圈首当其冲地接纳了这一信息流。社区也在迁移,首先从内容消费开始,然后扩展到内容生产。文本内容生产往移动迁移的速度还不快。而以照片为代表的图片生产,在手机端发现了茁壮生长的土壤。接着,图片加短文字的卡片内容,时时风行。same这样的模板内容生产和状态表达,体现出移动端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内容生产和分发体系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我们看到的可能性,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内容阅读方面,更碎片的时间,使得人和感兴趣的内容之间的快速连接极其重要。推荐,会是其中一种形式。而推荐方法,除了兴趣的单一维度外,质量、热度、朋友圈的关联度应当都有体现。内容传播方面,传播过程中用户的二次创作,非常重要。这一创作,集中体现为对信息的描述。内容生产方面,存在三种可能性,一是长篇文字内容的生产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在PC端完成;另一种可能是大部分的内容生产转化为模板内容的生产,然后在相对集中的时间片内进行拼装;最极端的一种,是长文字内容生产,相对于图文卡片内容的生产,开始萎缩。而内容生产发生的场所,社区和社交,依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