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父母在我找工作的事情上指手画脚。”
你有没有过这种想法?
寒窗十年,终于逃离了家人为我们构筑的象牙塔。历经大学四年的磨砺,我们各自怀揣着不平凡的梦想,做好了靠双手打拼出属于自己的未来的准备,却又一次差点被父母推进他们精心打造的温室。
在我们眼里,好工作是能燃起热情并有所磨炼的。它让我们每日清晨醒来,都会离梦想近一点。
在父母眼里,好工作是清闲、离家近、稳定的。它让我们每天早上一睁眼,就会看到未来三十年后的自己。
在集体主义时代成长过来的父母,哪怕经历过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对“编制”、“铁饭碗”仍有难以言喻的执着。
面对自身理想和父母意愿的南辕北辙,有人试着改变爸妈根深蒂固的旧观,最后往往闹得两头难堪。比如我。
我用人生的前二十年与他们陈旧的经验斗争,妄图用自己见过世面的三观来摆脱他们的掌控。可每当我需要用钱时,那夺取自由的勇气,在金钱的压力下显得如此地微不足道。
那么对于来自父母的建议甚至要求,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Ann是我师姐,高考后不顾父母的反对,放弃了长辈们都爱的中文系,飞到离家几千公里的学校读国际贸易。
早在大一,她爸妈就给她打算好了毕业后的出路:22岁回家考当地的公务员,25岁相亲谈对象,27岁结婚,28岁生孩子,最好过两年给二老再抱个二胎。
Ann自然不愿意对父母的想法言听计从,但她不会选择正面和他们争吵。她知道在自己经济独立前,这些都是徒劳。
Ann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大一每天6点起床练英语口语,大二高分过了六级,随即又考过了BEC高级。
周围同学都在挥霍青春的时候,她早早就开始实习。
凭借流利的外语和热情踏实的态度,Ann在做外贸助理的时候积累了不少人脉。当其他人在通宵打游戏追剧时,她倒着时差和外国人询价还盘。当同班同学在学习怎么填外贸单证时,她已经向国外发了自己的第一批货了。
Ann的理想是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利用国际差价,低买高卖地在家做外贸。
她父母第一次听到“自由职业者”这个词时,就觉得不靠谱。爸爸曾三番五次地在电话里劝说她:“女孩最好的归宿是安稳,你现在选择的路没有底薪、没有福利,没有社会地位。”
“爸,我不想在人生最好的那几年,坐在冰冷的政府大楼,对着电脑敲着写不完的思想报告,凭着一张200块的超市购物卡和不用充钱的电话费,当做生活不如意的安慰。”
Ann挂了电话。
不出意外地,Ann的父母在那之后断了她的生活费,但她早有一笔应对此事的存款。临近毕业,她用自己攒下的钱和朋友合租了一套房,正式开始打造属于她的事业。
我上一次见到Ann,毕业两年的她早已褪去同龄人青涩和迷惘。我向她诉苦,埋怨我爸妈对我想做之事的种种干预。
她会意一笑,跟我说了她的故事。
“那你现在过得怎么样?”我迫不及待想听她的近况。
“我父母看我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干得那么好,也很少再念叨了。现在每月我都给他们打钱,他们还对外夸我这个做女儿的能干、孝顺。”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
“上个月我给自己买了份商业保险,也算减轻他们一些担忧吧。”
其实没人阻止你去工作,也没人阻止你去努力奋斗。Ann拿出了实际的工作成绩证明了她的能力——既然改变不了父母,那就通过改变自己让他们知道你可以。
过了18岁,或多或少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要学着尽早经济独立。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式的子女,往往会要求自己的父母既要有中国式的无条件关爱,又要有美国式的理解和开明,这其实是很不现实的想法。
我们知道父母把自己的感情依赖于孩子。从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父母倾其所有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但往往忽略了这是否是孩子想要的生活。
比起消极地无谓抵抗,与父母理想背道而驰的我们更需要的是独立和成熟。我们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也懂得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抢走你的梦想。成功是靠行动和坚持换来的,而不是靠你和父母其中一方的妥协得到的。
父母老了,而这世界变得太快,他们的观念也许已经跟不上时代,但作为子女,你能使父母有所改变的方法是,努力把更大更好的世界带给他们。
让他们知道,当公务员并不是你想要的安定,到了年纪就结婚生子并不是你生活的目标;用自身的能力立住脚,让他们放心自己的小孩在这个社会骋驰闯荡,不负心中的梦想,也成为他们的骄傲。
嗯,如果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就努力成为这个世界,然后改变自己。
配图来自:annie.Z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