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感,我想大家应该都有独特的见解,是21:9的宽幅,还是极具风格的调色?亦或是能让人沉浸的体验?
或许们可以通过一些电影画面窥见一斑。
图文很长,全部看完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噢
————————————————————————
首先我们先通过几个电影画面来分析一下:
切尔诺贝利第一集
阿丽塔
首先通过这两部剧我们可以看到,在灯光环境下,都有非常强烈的冷暖色对比,暖色的灯光与青色的暗部给人很突出的视觉体验。
一条狗的使命2
而这两张图虽然整体色温较暖,但是可以看到,冷与暖的对比却是依旧存在的。还有一个就是宽幅所带来的感受。
双子杀手
绿皮书
而接下来的几张,颜色上的观感是依旧不乏风格化却又不过于浓厚的色调
而可以从这些当中窥见的是——浅景深,也就是拍摄时候使用大光圈镜头所带来的如奶油般柔软的焦外。虚化了焦外,可以让观众更加专注于焦内物体。 也可以通过改变对焦物体来制造一些“惊喜”,从而丰富了创作的手法。
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无论是调色还是景深深浅的选择,无异于都是为了情感的表达和契合叙事的需要,不同的电影可能不尽相同。
但是通过这些例子,我们来打造一张具有电影感的照片,我想也不困难。
说干就干,我们来试一试。
先上原图
JPG原图
然后依照惯例上一下最终的效果图也就是头图
是不是有内味了?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灯光条件下,大部分影片的调色思路都差不多——青橙色调。于是为了容易上手,我们这次选择了夜景照片。
————————————————————————
那教程现在就开始啦
软件:Adobe lightroom
设备:手机或64位以上电脑
好了我们先把图片导入lightroom(手机版与电脑版都行,毕竟功能几乎不差),先看看原图的exif和直方图
通过直方图可以看到,图片大部分是集中在暗部的,所以对于照片整体欠曝,所以可以知道我拍的时候测光点大概在灯光上。然后从下方参exif参数可以看到使用了大光圈的镜头,所以景深相对比较浅。
① 二次构图
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裁。因为原图是4:3的画幅,所以看起来没有内味。我们先通过二次构图裁成16:9的画面,(要问为什么不是20:9那当然是因为我用的是OPPO🙈🙈)
点击左上角的信息转换到编辑面板,进入左下角的裁切
然后选择16:9的格式之后确定即可。
② 调光
裁完了,那接下来因为这张图片欠曝也就是看不清,那么我们就应该先让图片看得清即——调光
看看此时的图片,亮的地方(灯光)太亮,暗部却几乎看不清,整体还欠曝。于是我们的主体思路应该是拉高曝光,提高阴影,降低高光和白色,同时降低黑色以增加对比度保持照片质感。
看一下调整后的(重要的还是思路,那种只给具体的参数的都是流氓,没错我说的就是那些所谓的vsco教程)虽然大部分还是集中在暗部,但是已经没有了死黑并且整张图片在可见的范围。
③ 白平衡调整
还是那句话,先看看此时的图片,我们发现暗部明显偏红,并且色温偏冷,红色灯光部分的饱和度也有轻微溢出。
所以思路也就出来啦,那就需要稍微增加一点点色温,然后把色调往绿色拉回一点点,因为色调增加了和红色减弱了,所以饱和度溢出的情况会减轻甚至出现欠饱的情况,所以我们增加一点自然饱和度然后看情况稍微稍微降低一点点饱和度。然后就得到了下面这样👇🏻
上面的都是开胃菜,
接下来就是调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赋予灵魂的步骤了——调色(曲线,HSL调整,色调分离)
④ 调色
⑴曲线
此时图片已经还算能看了,但是比起我们要的电影感却还差了很多,首先就是质感。虽然我们拉低了黑色但是照片整体对比仍然不够突出。
右边的门部分红色太过抢眼也就是暗部因为拉高曝光所带来的泛红的现象也有,所以rgb曲线我们拉高中部,为了防止灯光过曝我们把曲线右边头部压一压,稍稍提高左头降低一点免得对比度太过强烈(其实不拉也没啥,这纯属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而已)
然后各个通道曲线我稍微讲一下,大概就是降低暗部的红色和绿色以遏制因为调整rgb曲线的其他影响,拉低右边头部也是为了避免颜色对比度太高,拉低中部蓝色是为了提高色温,我就放一下图给你们参考好了
虽然现在感觉没多少改变,但是对于使图片更加有电影感是肯定有帮助的
⑵HSL调整
这一步我们是要让图片尽量统一颜色,也就是去除一些我们不需要的颜色和一些不太和谐的颜色,使照片颜色更和谐更顺眼,更风格化。
现在的照片可以不论是阴影还是高光都有杂色。尤其是那一大坨一大坨的紫色,太碍眼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HSL时需要稍微了解你最后需要什么风格,这样调整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这里先放效果图
因为我们很清楚我们的目的,为了营造电影感。并且因为是也要所以我们最后肯定是朝着青橙色去的。所以黄色的灯光和红色要往橙色走,蓝色和绿色都要往青色去。品红(紫色)往红色方向并且降低饱和统一颜色(往红色方向是为了颜色不那么单调并且因为降低了饱和度所以不会喧宾夺主)
绿色嘛。。。这个可以更加青然后降低饱和,也可以更加黄然后提高一点明度。但是因为这届的树几乎都在阴影部分,所以我的决定是往青色方向并且大幅度降低饱和
我这里就直接放图给你们参考了
此时的图片,已经初具内味儿了,但是氛围上还不行,于是就到了调色的最后一步——色调分离
⑶ 色调分离
因为在HSL时就有了很明显的倾向性,所以这一步为了更加“电影感”,我们高光增加一点橙色,阴影增加一点青色,简单暴力的使用青橙风格就好了
效果图
平衡其实个人理解就是调整高光和阴影所占权重,但是我们这次貌似不需要用到。
这时候是不是内味儿就已经出来了?但是你以为结束了嘛,其实还没有。
为了出教程我其实跳过了几部,那就是细节调整也就是对一些细节进行调整让图片更风格化。
这次我主要讲一下中间这个圆圈,因为调整之后灯光的橙色会显得没那么有张力,所以我通过径向渐变模拟灯光,增加了曝光和饱和度,这样就能够与暗部的青色呼应,冷与暖的对比会更加明显,电影感也就更浓厚了。
至于旁边的可以忽略,因为那之前我用线性渐变来模拟暗角而已。
然后其实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最后因为夜晚拍摄的原因还需要降噪,我就不细说了。还有增加晕影(别忘了把羽化值拉高)
最后上一下成品图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所谓的电影感”无非就是画幅与风格化的色调,还有对比丰富的颜色对感官的刺激,其实了解了何为电影感之后,想要仿造其实不难。
今天的教程就到这咯,如果你觉得我的教程不错,欢迎点赞,转发,还有点一下我主页的关注,出教程真的很累的,你的关注就是对我的鼓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