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亡国之主的南唐李煜,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军政大事,毫无兴致。清代袁枚援引《南唐杂咏》中的诗句“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来评价李煜。他的香艳之词,且不必提,而坐困开封后的亡国哀叹,才是他的顶峰之作,其中尤以《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表现得最为典型。
或许李煜迷恋墨香,应该做个“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快意诗人,然而命运却偏偏安排他做了高高在上的君王。
李煜在金陵城内,豪华的皇宫里长大,万般宠爱集一身,钟鸣鼎食惯常事,他没有经历过打江山的凶险,也不明白守江山的不易,故而等到宋军杀来,君王死社稷成了笑话,求生的欲望,让他稀里糊涂,就成了赵匡胤的俘虏。这便是花蕊夫人亡国述诗中,所说的:“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南唐从立国到亡于李煜之手,区区四十年,这三千里大好河山就变了主人。昔日不识干戈的君王,在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后,只有一声长叹。城破国亡只在一瞬,旦夕之间,李煜便从高处跌落谷底,昔日繁华远去,留下一片苍凉。
亡国带给他的打击如此巨大,以“沈腰潘鬓”来形容他的憔悴也不过分。北上之前,憔悴潦倒的李煜率领族人,最后一次祭拜宗庙。他曾多次在这里祭天祭祖,只不过,这一次却没了帝王的排场,只有一个不肖子孙深深地忏悔。赵匡胤一直催促李煜速速上路,并没有留给他多少时间——胜者为王败者寇,因此,连最后拜别祖庙时,李煜也失了体面与敬重,显得异常仓皇。
由李煜亲自创建的教坊,已经奏响了离歌。哀伤的曲调中,他看到平时服侍自己的宫人,想到自此后再见不到曾属于自己的南唐旧地、旧人,终于忍不住哭泣起来。
很多人认为李煜应当在宗庙内痛哭流涕,向祖宗忏悔,向南唐子民谢罪,而不该“垂泪对宫娥”。国破山河日,却还在尚眷恋美色,而不知悔改,真是把帝王风范丧失殆尽。清末民初的大家,王国维先生却对此论,持相左意见,认为这恰恰表现出李煜的真性情。随着李煜辞庙,李昪建立的南唐最终覆亡。
只是李煜应该是没想到,如此顺从,如此委屈,却未求来一个“全”字,最终一副牵机药,断了卿卿性命。
附: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