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恰恰天蓝
昨天读「何新品《易经》」,读到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陆德明说「古书传世,初凭口授,后始著之竹帛。传闻异辞,移写异体,故文字多不一致」,及何新指出「汉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字,亦不同于埃及的象形字。汉字是独特的形音义综合文字,则以音义为主,综合为一个表达能力极强、信息容量极其丰富的符号系统。」并总结:因而循义辨音,以音统形; 而古音则当以文献书语为证据。此乃清代训诂语言学者堪读古籍的密钥,也是我们重新研治及释读《易经》的根本之方法。
这算不算是一个临界知识点呢?
学习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不是听的一个过程?
因为自己在读书或写作的时候,头脑中是有一个小人在说话的,他在读,不过只有我自己听得到,是他在帮我读帮我听,然后我才知道的。不过也曾在书上看过,这是比较低级的阅读方法,真正的读书方法不是让这个小人读出来,而是直接用眼睛输入。
这真是疑惑点。
这促使我去思考,文字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出现的?与声音又是什么一个关系?以及这个出现的规律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是否有指导意义?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观察小孩学说话的过程,他是不会写的,但已经会说很多话了,这是不是说,先听先说,再读后写呢?
当然,作为学习英语的手段,如果先听写再说读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段。
当然,对英语的掌握,我能听写出来,但不能说了来,也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