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任何时刻,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向左,还是向右。
人生,就是一场考试。许多人,这么认为。
当考试成绩新鲜出炉的时候,家长、老师总是先于学生发酵情绪,展开讨论,讨论的话题总是一成不变:
要么是怎么才能拿到更多的分数,怎么才能打败更多的选手?
再不就是“成功”的经验自不用提,“失败”的责任改由谁付?
我们的讨论,很不幸的是第二个——“失败”的责任改由谁付?
很显然:向左,还是向右?当孩子的成绩出现问题,我们是去埋怨追责,怀疑批判,还是去总结反思,合作共赢。
一家长一上来锋芒毕现,剑指学校:“希望十中一切都好,抓紧超越XX学校和XX学校了!”“期中考试只考三门有利于学生吗?”“这样平时把其他课放下,本来就不重视副科,临时突击能考好吗?”
你看,家长判断自己孩子的成绩,一定是先从大环境开始,然后再看自己的孩子。如果学校整体好,自己的孩子差点,没关系;如果学校整体成绩不突出,那么孩子的成绩不好,就有的说了!我们分析一下:这位家长目前是极度焦虑与没有自信的。她想把这种焦虑和不自信传递给学校和其他家长,然后迫使学校与老师焦虑、紧张,从而达到他想象中的努力与奋进。我只能说:这种方式的沟通是不会顺畅的。
有一位参与讨论的家长说得通俗在理,他讲:“任何合伙人的目的都可能不一样,只有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样的。”怀疑一起拼搏的战友,埋怨辛苦付出的伙伴,能解决问题吗?显然是不能。只有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不断配合,团队才能走向成功!家长把怀疑和质疑抛给学校和老师,是干扰,还是帮助,自不必说。向左,路不通吧?
可是,远远没有结束……
这焦虑的家长继续追问:“想要考上X中和X中各科大概得考多少分?我到处听说十中XX不好,大家纷纷去外面报班,改变不了学校,就改变自己吧!”
你看,家长想到应该调整学习方法的时候,却遗憾地放弃了学习的主阵地——学校,遗憾地放弃了学习的忠实战友——老师!并且还顺带讽刺一把。这绝对是消极心态下的弃队而逃。
我是这样回复的:第一,孩子是不是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过各种社会辅导班,难道都考上X中和X中了?第二,我对我们班的家长说过:一个班考上再多,没有您的孩子,某种程度上对于您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第三,评价自己的学校和老师,要负责任。第四,有关XX:听说,是听谁说?大家纷纷,是不是不够客观?第五,有关马力:学习的源动力在哪儿?反正不是推卸责任和埋怨学校。第六,有关辅导班:辅导班如果能取代学校,家长就可以不选高价学区房了。第七,有关分数线:学习是动态的,成长更重要是过程。连高考的分数线都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何况是现在?第八,有关孩子: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长?不是监工、不是警察、不是保姆,而是精神引领者和一切奋战的战友。
讨论由另一位家长的“萝卜、白菜”理论结束了:“做最好的自己,是萝卜就做水灵的萝卜,是白菜就做瓷实的白菜!”
向左,还是向右。面对成绩,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讨论给予我很多思考:与其埋怨,不如实干;与其怀疑,不如努力;与其攀比,不如做好自己!
我,选择向右!幸福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