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长卷里的守望
六月的蝉鸣裹着焦灼的热浪,我伏在书桌前,指尖反复摩挲着被翻皱的志愿填报指南。台灯的光晕里,密密麻麻的院校代码与专业名称交织成网,恍惚间竟与儿子书桌上那摞写满批注的习题册重叠——原来这场高考,我们都在经历各自的“答卷”。
摊开一分一段表的瞬间,我才真正触摸到现实的重量。儿子的分数卡在微妙的区间,像悬在天平中央的砝码。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里,每一次滑动鼠标都带着试探的忐忑。我把目光投向宿舍环境的细节,有人笑我小题大做,可那些照片里窗明几净的书桌、整洁的床铺,何尝不是我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具象化期待?在食堂饭菜的评价里,在图书馆开放时间的字里行间,我试图拼凑出他即将展开的人生图景。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电脑屏幕的冷光映得眼眶发酸,脖颈僵硬得如同生锈的齿轮。六十个志愿的清单我和儿子反复查阅在筛选中逐渐成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十几所院校的比对,是专业前景与兴趣的权衡,是现实考量与理想的博弈。这让我想起儿时给他系鞋带的场景,那时我总怕松了会绊倒他;如今填志愿的过程,何尝不是在为他系紧奔赴远方的行囊?
有人说填志愿如同给闺女选婆家,这话里藏着三分诙谐七分郑重。我们丈量的不只是录取分数线,更是孩子未来四年的成长土壤。当鼠标最终点击“提交”键,我望着窗外初升的月亮,突然明白填报志愿的艰难,本质上是父母在成长路口的深情凝望——既盼他攀得高枝,又怕高处风急;既愿他脚踏实地,又忧埋没锋芒。
这份志愿清单终将成为青春的通行证,而我们在字里行间倾注的,是无法量化的牵挂与祝福。愿那些挑灯比对的时光,都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愿每一个审慎的选择,都能在未来绽放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此刻夜色温柔,我轻轻合上电脑,这是我和儿子都已经累的疲倦不堪了——这场共同完成的“答卷”,或许已经写满了最真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