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

前些天我姐带她13岁的外甥女来我家做客,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天,姐姐让外甥女试网上新买的凉鞋,当时外甥女正在睡觉,被她妈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兴许也是对新鞋没兴趣,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

我姐说:“你转个身”,外甥女转身。

“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

“颜色还行吗?”“还好吧。”

“款式还行吗?”“还好吧。”

“要留下吗?”“随你吧。”

“不喜欢也可以退的。”“随你吧。”

……

我姐看女儿这样敷衍她,怒火蹭地就上来了。

“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外甥女听了,低下头不说话。

“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

见外甥女还是不说话,姐姐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外甥女的头。

“我在说你,你听到没?”

外甥女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

“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

“猪脑子,难怪读书那么差,明天就跟我死回去。”

……

我听得背脊发凉,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这是在羞辱孩子。


见姐姐发这么大火,大伙忙劝她消消气。

我觉得外甥女挺受伤的,想去安慰下她,可是从门缝里,看到她坐在床头抱着膝,倔强又委屈的脸,突然很心疼这孩子。

我想到了自己也曾被我妈这样对待过。

初二那年暑假,疯狂地喜欢看书,只要是书就拿回家窝在房间里看。

有天从朋友那借了一本琼瑶小说,封面是一对拥抱的男女。

然后被我妈发现了,她看也不看就认为那是本淫书。

顿时暴怒。

狠狠地骂我“犯贱”“小小年纪看这种不要脸的书”……

几乎用了所有最难听的话来骂我,羞辱我。

是的,是羞辱。

我感到很羞愧,原来在我妈心中,我是个贱货。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那几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上。

长大以后,我很怕面对恋爱、面对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总有种说不出的羞耻感,好像觉得渴望恋爱是一件犯贱的事情。

而且只要感情出现了状况,这种羞耻感马上就会跑出来攻击我。

因为这样,也间接导致了我在恋爱过程中的坎坷波折。


常被羞辱的孩子最乖,也最没自信

直到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治愈自己,这种羞耻感才慢慢退去。

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

绝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表达得到释放,比如悲伤时我们哭泣,愤怒时我们发泄。

但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

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

它不止隐秘,还充满了破坏力。

就像我,在谈感情时,明明是对方的错,我想发泄我的愤怒,但突然被某种涌起的情绪死死按住,只能自伤。

那种情绪就是羞耻!

我想每个家长在对孩子当众批评、语言辱骂时,无非只是希望他能在“教训”中改掉某个“笨懒蠢”的行为。

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否定”,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这样的行为很蠢”,而是“我,就是笨懒蠢”!

羞耻与内疚最大区别就在于:内疚是在说“我做了坏事”,而羞耻是“我就是坏的”。

长期被指责、否定下产生的过度羞耻感,会让孩子在内心给自己搭建出一个牢笼——“我不会,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不敢,我做了就会被人笑”……

这个牢笼确实让孩子学会了克制、听话。

但也令孩子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一点点地圈死了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安全感和自信心。


语言的暴力,是你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常常感到羞耻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也特别差。

为了应对语言暴力之下产生的羞耻感,他们常常会把内心对自我的苛责,外化到了外界和他人身上。对他人的批评与指责特别敏感、易怒,从而出现更多冲动的失控行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