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贩,小店,小日子,小记忆

学校是个神奇的地方,哪儿有学校,哪儿就集中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的在清晨架起摊子,给铁台上倒一层清油,随着噼里啪啦的声音,就闻到了葱花爆香;有的上午拉起了厚重的铁闸门,把店面的小招牌挂出来,电扇呼隆呼隆地想起,后厨有了清脆的锅碗瓢盆碰撞声......他们是谁,想必读到这里的你们,都猜到了。

最近迷上了学校里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它是真的不起眼,委屈地躲藏在校园一间超市旁边的过道口,顺着那个幽深的、只容得下一人的楼梯走下去,就来到了这家店。

店面不大,有五张木质圆桌,旁边就是后厨、柜台、一个大冰柜,布局满满当当的。店里有两男两女四位老板,每次一进去,短发精瘦但笑容满面的女老板就迎过来,“这边坐,看看想吃什么~” 说着递给我一个小本子一枝笔,“想点的就写下来,标好大份小份,人多,这样就不乱了~”有时候随意点份海鲜炒面,有时候奢侈点,点一两个小菜配饭配汤,吃什么都是开心的、满怀期待的,因为什么都好吃。

海鲜面是一大碗,浓浓的汤汁,稠稠的面,有满满的鱿鱼、胡萝卜丝,青菜,花蛤、菇,一碗下去总是一路打嗝回宿舍;拔丝芋头是我喜欢的甜口儿,热糖甜而不腻,夹起一块来吃,呼呼哈着热气,怕烫到舌头,盘子边缘、筷子上、嘴角边,都挂满了凝结的细丝,冷却以后香脆香甜,满口留香;酸辣鱼片总是大盘装,肥美的鱼,浇上青椒酸汁,端过来就闻得到扑鼻的香辣味……

上菜速度极快,后厨的工作是有分工有顺序的,两位男老板手下生风,切菜、入锅、翻炒、出锅、装盘,一气呵成,我常常看得目瞪口呆。其中一位平头矮个子的老板,有时也会送外卖来宿舍楼,常遇到他。

晚上去店里吃,没几个人了,开着电视,播着某部抗日剧,老板们围坐在旁边桌上吃晚饭,我和朋友坐在另一桌聊天吃饭,突然就对那圆桌有了情感,多么有家的味道啊。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学校门口最受欢迎的两个早餐小摊,一家山东杂粮煎饼,另一家里脊扒饼。都是夫妻摊儿,都是供不应求,熙熙攘攘。

煎饼老板很早就出摊,支好小推车,拿出一厚沓米糠饼,又薄又脆的那种,往旁边的平底锅里丢进一个鸡蛋,蛋液散开,香气扑鼻,右边的砧板上备好火腿肠、生菜、土豆丝、海带头,夹起煎好的蛋,把所有食材一并放在饼上,刷上一层自家调制的老酱,紧紧实实地卷起饼来,装袋。里脊扒饼那家简单些,妻子负责拿出白饼,丈夫在一旁把焖好的扒鸡柳递给她,夹进饼里,然后把热腾腾的饼递给客人们。

我常常是下了早自习跑去学校门口,招呼着老板要买什么,老板做好,一溜烟跑过来递给我,气喘吁吁,感觉那饼也是一路风尘到了我的手中。

去年暑假回去,第二天就跑去附中门口看那两家饼还在不在,结果因为放暑假学校周围很清净,没什么人,也就没开张。我失望到不行。妈妈还调侃说,“出门在外这么久,原来跑回来急匆匆惦记的是这一口。”

走在城市的某个地方,大街小巷的转角处,这样的小摊儿、小店、小铺子太多太多,不知道哪一家,是不是也承载着某个人年少的记忆,双手捧着的记忆,闭着眼睛满足地嗅一嗅的记忆,热气氤氲的记忆,三两好友欢声笑语的记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