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讲到,象形文字让使用者产生了具象思维方式,导致中国文化倾向于技艺文化。
图像的信息量远大于符号的信息量,中国文化倾向于技艺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人更擅长缔造技术和艺术。
东方思维发展方向的不同
我们从东西方的宇宙观建立过程就可以看出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
中国的宇宙观“地心说” (也就是浑天说)是汉代张衡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整理形成的,他在著作《浑仪注》中提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的理念,并制出了浑天仪以证明。
这种理论的建立,纯粹是用眼睛观察到现象以及提供实物证据,所以你没有办法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地心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数千年,从未有人怀疑。
而基本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学者托勒密(他们只相差12岁)也提出了“地心说”。托勒密为了说明这个观念写了十三卷的《天文学大成》。他是用纯数学推演构建了一个天体模型,而不是用直观的证据。用逻辑推演证明的地心说论证过程极为严密,数学证明步骤复杂。正是由于结构复杂,所以漏洞也多,只要找出其中一个现象不成立就说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后来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实地观测毕宿五和月球的运行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发现月亮的体积与毕宿五消失的时间不符合托勒密的理论,就完全推倒了地心说。
由此可见,东方的思维模式是具象的,说明事物习惯用类比的方式,推理论证过程不严谨。所以,发展出技术和艺术文化。西方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说明事物习惯用逻辑推演,论证推演过程严密复杂,因此发展出了哲学和科学文化。
西方的哲学与科学
哲学是什么?哲学又叫爱智,是“一群古希腊的大龄儿童的纯逻辑游戏,毫无实用性”(王东岳老师语),而科学就是逻辑推演的产物。
西方学者对科学的定义是——证伪主义,也就是说只有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才是科学。
这样来看,西方文化产物—哲学与科学与东方的文化产物—技术和艺术完全相反。技术是在实际生活中为了使用才去发明的,是存在的实物;而科学是由纯粹的逻辑推演所建立的数字模型。东方是先制造出实物后来然后再寻求其中的原理;西方是先建立逻辑模型再制造出实物。
技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需要时间的累积和偶然出现的机遇(比如鲁班被锯齿形的草叶割破手指才发明了锯条)。所以科学仅仅盛行了数百年就将东方积累了几千年的技术基础打的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西方思维方式形成的原因 ——拼音文字的使用
环地中海区域,是地球上仅有的适合远古文明交流过渡之地,地处亚非欧大陆中间的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环绕在地中海周围的几个文明区域能够通商往来,相互交流。(比如古希腊人制造出精美的商品同古埃及人交换粮食)
拼音文字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文字系统。拼音文字在3000多年前形成的,比象形文字晚了2500多年。它的发源地是在环地中海区域的腓尼基,现在的26个罗马字母有22个就是在当时的腓尼基形成。当时的腓尼基海贸发达,地中海地区50%以上的商业交易就发生在这里。不同文明地区的人有各自的语言文字,为了交流方便,大家都通过发音作为交流的标准——音标,这就形成了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的符号只能表示发音,这方便了交流却使符号代表的概念丢失了。比如说英语太阳这个单词sun,你看到它完全不能理解它的含义。而象形文字的太阳——日这个符号,你一看就能和太阳这个形象连接起来。
人类认识理解事物通过三种方式:概念、命题以及命题的符号。拼音文字不能通过符号直接认识理解概念,因此拼音文字让概念成为命题语法逻辑结构中的存在。
比如说,用西方语言如何解释太阳这个概念呢,它必须用极为严密的逻辑结构才能说明白。它要说“sun是太阳神拉在天上的居所”或者“sun是氢元素和氦元素组成的天体”。而东方语言只要看字形就能够理解了。
再比较东西方文化中“存在”这个词的形式。在西方语言中being表示存在,因为所有的概念都是在being(英语单词“是”的中性语态)后的命题解释。所以用being表示存在,这是非常抽象的思维方式。
而东方象形字的“存”左边是“才”字,右边是代表孩子的“子”字,寓意能生孩子的女人就有才。“在”字的甲骨文是在代表女子能够生产的才字旁边加一个男人的阳具,组成了“在”。这表示中国人认为存在是男女交合、繁衍生息、子孙万代,就是存在。这个解释非常具体,也容易理解。
从对“存在”这个词的解释上面,就可以看出使用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东西方文化在思维的差异。
使用拼音文字,意味着人类说出、想出或者写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在逻辑结构中运行,人类时刻都在锻炼着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这就是中国尽管在奥数比赛中屡屡获胜却很少出现科学大家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土壤产生不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