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一年(公元前209年)九月,各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六国一个接一个复辟,对秦二世胡亥敲山震虎。
六国复辟,包括魏王咎、齐王田儋、燕王韩广、赵王武臣和楚国项梁项羽。
魏王咎不是主要决策者,相国周市才是魏国一锤定音的高层领导人。
齐王田儋还有两个好兄弟:田荣和田横,依然是田氏大族建立齐国。
武臣和魏国相国周市本来是陈胜的下属,脱离陈胜单干,统兵三千打天下。
燕王韩广本来是武臣的大将,脱离武臣后攻占燕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割据势力。
诸雄起义了,沛县令一如往昔地督导刘邦押送劳役。
刘邦不敢怠慢,要及时向沛县令汇报工作。
在沛县府衙,肯定有一个日程表,刘邦的工作安排全在纸上,刘邦押送劳役很成功,因此他的评分很高。
陈胜一介凡夫俗子,一跃而为起义军领袖,完成了如此华丽的转变,让刘邦羡慕加嫉妒。
陈胜吴广被秦律逼上梁山,只能揭竿而起,这叫狗急跳墙。
现在天下大乱,役徒们不想乖乖听秦政府的摆布,还没到骊山,所有人都会跑光。
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的工期长,强度大,动用几十万劳动力,可是秦朝没有安排工资,史书也没记载到底是日结还是月结?
这几十万劳动力应该是白干,为胡亥的大工程服务。
以秦二世胡亥残暴的作风,这几十万劳动力被拖欠工资,也无从投诉。
刘邦的队伍开始起哄,所有劳役都在嚷嚷,刘邦的大声劝阻越来越不起作用,他开始听之任之了。
等到达西泽中亭,刘邦开始请剩下的劳役喝酒,把平时的花销都用完,然后遣散众人。
队伍解散之际,刘邦发布通告:“你们喝足之后要尽快逃跑,被秦吏抓到就麻烦了,我不会为难你们。”
刘邦大发善心,希望劳役们躲过秦朝的魔爪,能够在这个乱世之中找到安歇之地。
刘邦这样做,等于把押送劳役的活儿搞砸了,沛县令知道后免不了对着刘邦一顿指责,克扣刘邦的工资。
到底该如何回复沛县令?沛县令如果破口大骂,撤销刘邦的职务,会不会以违背《秦律》为理由斩首刘邦?
以上几个问题都需要刘邦勇敢面对。
有十多个劳役讲兄弟义气,愿意跟随好领导刘邦。
这叫众望所归,刘邦宣告说:“你们愿意跟随我,我一定带着你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说完,刘邦带着酒兴携着这十几个人走小路逃走,派一个人到前面探路,结果探路的人说前面有条凶狠的大白蛇,被它缠住就麻烦了,咱们不要去招惹它,还是绕路走吧。
一条白色畜生而已,也好意思自称“白帝子?”打肿脸充胖子吗?能吓唬谁?
刘邦艺高人胆大,携着醉意向前开路。
众目睽睽之下,刘邦拔出长剑把那条大白蛇砍成两半。
这就是斩蛇起义,刘邦拿起那把斩白蛇的剑在所有劳役心中立威,所有劳役都知道了刘邦的胆略和志向。
在沛县令的眼中,刘邦仅仅是一个亭长,兴不起大风大浪,不必怕他,最值得警惕的是起义军何时打到沛县来,到时候沛县又该何去何从?
沛县令想用萧何和曹参等很有见识的人物作为部将,帮忙出谋划策,一起统治沛县。
萧何精于规划,曹参勇猛果断,这两人都是优秀助手。
沛县令想到刘邦的才干,便派遣樊哙去找刘邦,让刘邦打下手。
樊哙果断骑马奔出县城,在草木葱茏的芒砀山下,樊哙终于找到刘邦,打了一声招呼:“原来你在这!沛县令找你有事。”
原来是屠户樊哙!刘邦多次捧场樊哙的肉铺生意,两人非常熟悉。
刘邦知道,沛县令本质上来说是剥削人的秦朝官吏,要起义的话就容不下沛县令,刘邦决定除之而后快。
斩白蛇之后刘邦一路召集人手,目前已经拥有一百多人,这是刘邦在乱世中的第一支突击队。
樊哙决定跟随刘邦起义,把自己横扫千军的大将才能献给刘亭长。
从此之后,樊哙不再是杀猪佬,而是刘邦的大将,转行成功!
刘邦一路返回沛县,当看到刘邦手下有上百人的时候,沛县令有些担心,万一斗不过刘邦,反被刘邦制服,那该怎么办?于是沛县令下令关紧城门,不要放刘邦进来。
来到家门口的刘邦却被拒之门外,他只好继续观察情况,找其他机会再进城。
刘邦早就做好准备要鼓起勇气,干掉这个秦吏,推翻这位垃圾上司。
沛县令考虑到萧何、曹参和刘邦三人平时的接触很密切,很有可能相互串通,因此不得不防,一定要除掉内奸。
好在萧何和曹参反应够快,及时逃出虎口,投靠刘邦。
萧何曹参把沛县令的残暴不仁告诉刘邦,刘邦当仁不让地收容萧何和曹参,好言抚慰:“大家一起举义,我们绝容不下沛县令。”
他们一文一武,很适合成为刘邦麾下的干部。
秦末乱世早已开始,刘邦和萧曹二人一起开公司,刘邦当总裁,萧曹二人负责打下手,一起去迎接市场竞争。
看着眼前高大的城墙,刘邦并没有慌张,而是表现得很冷静,他把策反城中豪杰的一封信钉在箭矢上,再弯弓射到了城墙上。
信中大意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六国诸侯开始崛起,起义军很快就要来攻打沛县,大家唯有杀掉沛县令,响应起义军,才能保全家室。
这封信是为了策反整个沛县,引导沛县民众杀掉县令。
结果有平民捡到了这封信,纷纷传阅,这不是刘邦的亲笔字吗?
一传十十传百,沛县舆论四起,刘邦的人气开始高涨起来。
平民们意识到刘亭长能成大事,因此一拥而上打死沛县令,然后打开沛县大门,迎接刘邦进城。
这是一起小规模的政变,刘邦顺利推翻老上司沛县令。
大家竭力推荐刘邦当县令,趁早举事。
面对大家给的领导位置,刘邦先拒绝一下,因为他没有什么出身和背景,他起义之初的身份就是一个底层亭长。
这叫谦虚,刘邦要展现肚量。
被推选为领导之后,刘邦首要之事,就是站在讲台上演讲:“沛县即将从秦朝统治之下逃离出来,走向明天的黎明。”
这些台上发言,相当于刘邦的征兵公告。
然后刘邦站直身体,拔下了插在县府上方的那一面黑色旗帜,这是秦朝之旗,不能再用,然后再重新插上去一面全新的赤色旗帜,所有动作一气呵成。
刘邦还下令樊哙杀掉一头牲口,让血洒在旗帜上祭旗。
刘邦自称赤帝子,这个称号引用历史人文,为刘邦的身价加码。
刘邦在全县下达征兵号令,很快聚拢了三千多人。
这三千多人就是西汉大军的雏形,相当于是一支抗战时期的“土八路。”
在这支看似渺小的队伍里,成为刘邦得力部下的是那帮老相识,厩将夏侯婴、狱掾曹参、屠户樊哙等,都是猛将,谋臣只有一个,那就是萧何。
刚刚起义的刘邦,阵容还算豪华,他的新公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
刘邦刚起义,没有魏齐燕楚等国的体量,在秦朝高层眼中,他是一个不起眼的目标。
因此和秦朝主力军决战的是风头无二的陈胜吴广,而不是刘邦。
第二件事情,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
鼓励全军将士学习老祖先蚩尤奋勇作战,以不怕牺牲的精神和秦军死战到底。
义军唯有像黄帝、蚩尤那样勇猛好战,才有力量推翻秦朝,秦朝虽然走向末年,但是装备精良的秦军依然生龙活虎。
刘邦要的是不畏牺牲的钢铁雄师,只有这样,反秦才有胜算。
刘邦高声宣布:“就算前方秦兵成群,我们也不能有所畏惧,我们必须拿起手中的武器和暴秦殊死搏斗。”
刘邦一起誓,统帅的素质马上彰显出来,萧何没看错人,刘邦确实有实力当领导。
这些宣言震耳欲聋,萧何、曹参坚决地支持刘邦,夏侯婴和周勃等人群起响应。
刘邦靠自己的社交,挽留了这一批沛县老乡,做自己的猛将文臣。
同窗卢绾也来到刘邦的面前,他毛遂自荐,愿意为了刘邦的大业上刀山下火海,对于这个同窗密友,刘邦表示欢迎。
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自称沛公,称呼得意悠然。
不仅如此,刘邦还要拔出斩白蛇的剑,剑指咸阳,未来还要剑指项羽。
不过有一个豪强不愿意听刘邦的号令,谁呢?王陵。
王家殷富,背景和家境都比刘邦好,起点也比刘邦好,为什么自己要听刘邦的指挥呢?为什么不是自己号召沛县老百姓呢?
因此王陵不愿意归顺刘邦,而是单独率众起义,和刘邦竞争到底。
另一个豪强雍齿看到刘邦带动那么多老百姓,声势浩大,也跟着选择投降。
刘邦对雍齿说:“只要你真心实意为推翻秦朝出一份力,我就可以留用你。”
雍齿不敢反对,只是频频点头称是,于是刘邦同意录用雍齿。
雍齿是地主,赏脸来到刘邦的公司,刘邦当然要给他职权,便让他守丰县。
要知道,丰县旁边就是沛县,刘邦多么器重雍齿。
事实证明,刘邦第一眼没能看穿雍齿卖主求荣、利欲熏心的内心,雍齿其实是一个势力的地主。
有更多的地更多的钱是雍齿的最高追求,与之相比,仁义可以放在一边。
沛县毕竟是泗水郡的治所,刘邦起义多次取胜,沛公之名开始广为流传。
秦二世一年(公元前209年)十月,刘邦决定先下手为强,率军从丰邑出发进攻拿下胡陵和方舆县,他要对外扩张,蚕食或吞并整个泗水郡,而不是让别人捷足先登。
这是刘邦人生中的第一次带兵出征,连克二城。
刘邦麾下的三千多军队首战告捷,这是一支能够打胜仗的精兵强将。
厩将夏侯婴、狱掾曹参和吹笛手周勃等都积极迎战,刘邦的这批同乡表现不错,都能上战场杀敌。
反观萧何,统兵出征不是他的专业能力,他的特长在于出谋划策,写写文书,为刘邦规划征战四方的蓝图。
刘邦的武将集团和项羽的都有一个共同点,有不少都是同乡,都是熟悉的老面孔,辨识度高。
刘邦有屠户樊哙、吹笛手周勃和狱掾曹参,而项羽则有楚人季布、海春侯曹咎和项家的精英子弟项声项它等。
刘邦每次开军事会议,眼睛一扫众多文臣武将,全是老相识,看一眼就知道名字。
在刘邦的管理团队里,有两个公务员,分别是曹参萧何;还有两个杂工:养马喂马的夏侯婴和吹笛手周勃;此外则是开肉铺的个体户樊哙,最后是小时候的玩伴卢绾。
看到刘邦得手,监御史下令秦军包围丰县,只要攻克丰县,沛县就会唇亡齿寒,宣布刘邦的死期。
监御史小觑刘邦,区区一介变民哪里是秦军的对手?只要秦军杀到,就是泰山压顶之势。
等到正式交战的时候,刘邦沉着指挥,一举击溃秦军,击杀监御史。
监御史负责监察整个泗水郡的政务和军事,他一陨落,泗水郡守如芒在背。
此役,很擅长统帅车兵作战的夏侯婴建功了,因此从第七级爵公大夫晋升为第九级爵五大夫,夏侯婴的善战之名开始流传开来。
刘邦知道这个五大三粗的直爽汉子值得挖掘,日后的兵车队伍就交给他指挥。
以夏侯婴的养马技术和勇武之力,他绝对可以胜任。
秦二世一年(公元前209年)十一月,泗水郡守感到很担心,秦朝大敌陈胜吴广何时杀来暂时不说,沛公刘邦的兵锋就在眼前,还有流寇纵横,乱得不行。
这位泗水郡守,就是刘邦的顶层上司,肯定没少训话沛县官吏。
其实是一个蒙面人物,高矮胖瘦一概不知,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泗水郡守决定迎面而上,把刘邦一伙人一网打尽。
在一望无际的薛县郊外,刘邦军和泗水郡守相遇,刘邦要打脸这位曾经的顶层上司。
结果秦军大败,泗水郡守掉头鼠窜,逃至戚县,但还是被曹无伤追上,成为刀下亡魂。
刘邦指挥作战,有军校高材生的实力,那帮沛县老乡唯命是从。
在刘邦的决策班底中,曹无伤是二流武将,知名度小,论排名不如曹参周勃和樊哙。
除了能打仗之外,曹无伤还担任左司马一职,可以处决不服从指挥的顽固分子,这是一个司法职务,担任者要公平公正。
曹无伤很早就开始跟随刘邦,还有军功在身,只要曹无伤保持忠诚,以他的资历足以在汉朝名列前十,建国后封侯拜将不成问题。
然而曹无伤却在鸿门宴前夕选择投靠项羽,这个错误的选择将把曹无伤推向火坑。
这一仗打完之后,整个泗水郡都在议论刘邦攻城拔寨,沛公刘邦的名声如日中天,在四面八方流传开来。
刘邦不断吞并和蚕食沛县周围的城镇,不能被周市、王陵等其他势力捷足先登。
这是刘邦公司的扩张过程,占据市场,笑傲群雄。
泗水郡的狱卒周苛和周昌都认为郡守毫无领导作用,于是带领一大帮豪杰投靠刘邦。
刘邦很欢迎壮士入伍,让二周继续统领原有的部曲,以后还有很多仗要打,要求二周身先士卒。
周苛和周昌从此转行了,工作地点从牢狱转到了刘邦的军营里。
论资历,周苛比周昌更加深厚,刘邦后来被项羽封为汉中王时,周苛则被刘邦册封为御史大夫,而周昌只是中尉。
如果周苛不是在楚汉战争中英勇牺牲,他的军功足以在西汉建国之后所有猛将当中名列前五,力压周昌。
咸阳,遥远而且繁华的帝都,刘邦现在拟定的目标是要砸毁咸阳城门,取得灭秦大业的成功。
现在胡亥依然不认识刘邦,他还在继续憧憬阿房宫的莺莺燕燕。
秦末各地起义,胡亥所想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个人的享福享乐。
等到阿房宫竣工之时,他发誓要一头撞入其中,享受天下第一宫的繁华昌盛。
刘邦攻城拔寨,收获满满,沛公之名享誉泗水郡,越来越多的平民入伍,刘邦再添五千兵丁,拥有八千多将士。
刘邦的事业在精进,他的团队越来越大。
秦二世一年(公元前209年)九月,项梁在会稽郡发动政变,斩杀郡守殷通,他和项羽一心反秦兴楚。
会稽的八千子弟兵归项梁叔侄两统帅,他们也扛起一面反秦的大旗,项梁任命吴中豪杰担任校尉、军候和司马,项羽为裨将,负责巡行和占领会稽郡二十六个县,包括余杭县和富春县等。
很快吴地的很多英雄豪杰纷纷投靠过来,包括居巢人范增、龙苴(jū)镇人龙且(jū)、钟离昧、猛士桓楚、爱好打抱不平的楚人季布还有卿子冠军宋义等。
最足智多谋的当然是范增,可以当楚军的高级顾问、参谋总长。
范增老骥伏枥,勇于建功,因此项羽称呼范增一声亚父。
龙且和英布等都知道亚父二字的分量:仅次于西楚霸王的父亲,足以看出项羽对范老师的器重。
但是到了楚汉战争时期,这种器重无法持久,会崩!
秦二世一年(公元前209年)十一月,陈胜任命吴广为假王,率领大军攻打荥阳,一路上势如破竹,捷报频频,吴广很快便逼近三川郡。
秦二世一年(公元前209年)十二月,陈胜再次派遣大将周文出发,绕过荥阳只扑函谷关,前去攻打咸阳。
大秦王朝告急,章邯向秦二世胡亥献计献策,团结骊山刑徒,再加上咸阳守军,足以编成一支大军,绝对可以击破陈胜的西征大军。
军事专家章邯让权臣赵高挑不出毛病,赵高和胡亥只能默许章邯的计策。
章邯从容不迫地组织兵力,聚拢广大刑徒,和咸阳守军加在一起,总共得到了四十万大军。
章邯的战术执行力很强,迅速统一军心,力挽狂澜。
要知道,二十几万刑徒没打过仗,给秦朝做牛做马,心有怨言,却在章邯的带领下却成为了一支雄师。
这远远超出了吴广和周文的预料。
秦军兵锋所向,周文向赵国求援未果,拔剑自刎,假王吴广兵败,被反贼田臧所杀,陈胜的西征大军不久后全军覆没。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一月,陈胜在下城父坚守不出,继续对抗章邯,他并没有死在和秦军厮杀的战场上,而是遭到部下的背叛。
是庄贾拿起匕首发起袭击,从背后刺死陈胜,陈胜谥号隐王,其尸首被旧部吕臣葬于芒砀山。
从大泽乡起义到定都陈县,再到死于车夫庄贾之手,前后不过六个月左右的时间,生命消逝很快。
自从举起义旗,刘邦不再是小小亭长,秦朝把刘邦当成一个有本事的敌人来看。
刘邦已经在泗水郡站稳了脚跟,胡陵县和方与县都在他的私囊中,他很快遭遇人生中第一个叛徒:雍齿。
雍齿是贪图功名利禄的势力地主,当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不会死节,而是倒打一耙。
刘邦刚开始聘用雍齿时,没看清看透雍齿吃里扒外的小人本色,这是刘邦的疏忽。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二月,魏国相国周市率领三万魏兵进犯泗水郡。
根据情报,刘邦是泗水亭长出身,兵马约有一万人,分散在泗水郡各个县城里,只有沛县防守较为严密。
周市的魏军和刘邦开火似乎在所难免。
根据情报,镇守丰县的是地主出身的雍齿,周市试想,能不能用荣华富贵劝降雍齿?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周市派遣魏国使者进城拜见雍齿,开口道:“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史记·卷八》)。”
雍齿开始嫌弃底层亭长出身的刘邦,刘邦白手起家不说,而且上了年纪,没有背景。
反观自己是一个豪强,却要为农民刘邦效力,这值得吗?
雍齿墙头草的个性流露而出:“我愿意投降。”
接下来的情形显而易见,雍齿率军推开城门,向周市弯腰屈膝,投靠魏国。
从此之后,雍齿就是魏国的一名小干部。
正在攻城略地的刘邦很需要后勤保障,雍齿就是他一度相中的丰县令。
然而很快有士兵告诉刘邦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丰县叛变了,小人雍齿卖主求荣献出丰县。”
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丰县叛变意味着后院着火,沛县也有可能沦陷。
这敲响了刘邦的警钟。
刘邦决定亲自挂帅出征,前去收复丰县。
萧何知道重用雍齿是刘邦用人史上的一个失误。
不是刘邦挑选将才的眼光有问题,雍齿之所以被刘邦任命为丰县的小司令,是因为,他豪族出身,能镇压一方。
这是猛将曹参周勃等人不具备的优势。
等刘邦兵临城下时,数千士兵勇猛地用血肉之躯发起攻击,然而并不是刘邦的军队不善战,而是另一个硬伤——人少,刘邦连续两次攻城都不顺利。
刘邦只好承认自己兵力不足,返回沛县好好休整,只能秋后算账。
刘邦吩咐自己的侍卫审食其留在沛县继续侍奉刘太公和吕雉,帮助老人家料理家务事。
审食其要当好保姆,做好杂务,无需扛着武器上战场杀敌,避开了战死这种可能。
刘邦率领军队投奔徐州的重镇下邳县,他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打好腹稿,渴望拜见楚假王景驹的真容,再开口借兵。
等兵精将猛时,刘邦就要报丰县城下的折戟之仇。
让刘邦没想到的是,他在徐州下邳遇到了决战千里、运筹帷幄的千古奇才张良!
张良研究《太公兵法》多时,他已经从书中学会如何辅佐帝王将相。
初次见面,刘邦被张良的儒雅风采吸引住眼球,张良学富五车,知识渊博,远胜同龄儒生。
刘邦忍不住问:“你会什么?”
面对刘邦的提问,张良对答如流,声音洪亮:“我叫张子房,我最爱读的是《太公兵法》,我已经从书中学会了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有我的辅佐,你必然能够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刘邦大喜,下令册封张良为厩将,负责管理坐骑,管理几个马夫,算是小高管。
厩将虽然发言权小,但是这个基层职务最大的实惠在于,厩将是刘邦的近臣,张良今后大概率可以获得刘邦的重用。
之后,刘邦率军前去徐州留县驻兵,刺探一下楚假王景驹的虚实如何?看看景驹有没有开大公司的实力?
楚假王景驹派遣大将东阳宁君前来迎接刘邦,热烈欢迎刘邦入伍。
刘邦大喜,他和东阳宁君合兵,一起去攻城拔寨。
之所以结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刘邦兵马少,单独创业行不通,攻打丰县失败后这个难题已经无限放大。
东阳宁君告诉刘邦:“景驹痛恨伪楚国项梁项羽,我希望沛公能够明辨是非,至始至终辅佐景驹。”
这是东阳宁军煽风点火的节奏。
他希望刘邦选择景驹,排挤项氏。
刘邦有自己的主见,景驹和项梁两者之间的血战不日将会爆发。
东阳宁君只是在替景驹拉拢队友,只是刘邦不认账,内心开始漠视景驹。
两人合军,大概有两万人,来到徐州的重镇萧县。
秦军大将司马夷举起屠刀屠杀相县平民,率军到达砀县。
一打听,刘邦这才知道司马夷只是章邯手下的一个偏将,丧尽天良,秦军号称四十万人马,偏将就有数千人。
刘邦建议东阳宁君一起出力,打败屠城专家司马夷。
东阳宁君点头赞成,他和刘邦在二打一的情况下,联军一举击溃司马夷。
刘邦和东阳宁君接下来在萧县以西与秦军展开战斗,结果战事不利,刘邦烦恼,只能退守留县。
萧县以西的秦军兵马不多,并未发起追击,因此刘邦和东阳宁君的主力还在,还可以支撑大局。
在留县补充军队和粮草后,联军乘胜进攻,连续两次攻打砀县。
猛将樊哙手持利刃,身先士卒杀到城墙之上,史载杀敌十五人,士卒杀敌更有劲。
最终砀县城破,六千名秦军降卒不战而降,司马夷在泗水郡的根基已被刘邦等破坏,此为联军的第二胜。
牛高马大的樊哙是刘邦战力的保证。
刘邦和东阳宁君忙着瓜分砀县城中的战利品,一人一半,在这次会师之后,刘邦决定离开东阳宁君,去自主创业,而不是入驻彭城。
经过交流,刘邦去意已决。
这是因为,景驹徒有其表,不是一个开大公司的实力派。
论实力和发展劲头,项梁项羽比景驹要强大得多,项氏才是货真价实的楚国后裔,因此刘邦一定要投项梁一票。
东阳宁君无法挽留刘邦,只能分手,他率领楚军一路返回彭城。
二人好聚好散,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