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1点到2点,我到长桥实验小学分享家庭教育,做了一个讲座。
前期准备内容时,我参考了正面管教,王颖老师主编的《五年级家庭教育》一书,重温了樊登的12堂父母课堂,最终选择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3个板块:一、父母与孩子课题分离;二、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三、重视语言沟通艺术。
我准备了一些案例和故事,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以上内容。
在讲之前,我考虑过讲的形式,是坐着讲,还是站着讲,如果站着讲,要不要走下台去互动?
坐着讲对于我的身体素质来看,是最合适的,因为站久了,我感觉自己气血不足,声音到最后会有散开的感觉。
可我也希望对家长有更多触动,不希望单独唱独角戏,所以我选择了站着讲,且有互动。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果然到最后,我的身体力量不够了,声音开始沙哑,发不出力,有疲劳的感觉。原因有二:1、站着讲了太多。2、走来走去,耗散精力、体力和脑力。
如果杨校长没有来,从我自己的个人感受和反思来看,做多我可以想到的反思是:1、家长的调动有点困难。2、自己要增强体质,保持体力。我想不到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的调动困难,想不到如何在讲座中保持自己的体力。
师傅对我今天的讲座做了十分有效的指导。在她的询问和启发下,我看到许多可以优化的细节,记录如下:1、讲台(讲坛)是发言人的阵地,这个高出地面的台,对于台下的人来说,也许有着天然的震慑力、神圣感和仪式感。想起《西游记》里唐僧讲经,也坐在台上。众人在下,安静受教地聆听。想起郭文斌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讲课,和听众站在同一个平面,且胸前没有桌子。虽然讲的内容早就了然于心,但讲着讲着,他总感觉不对。后来,他让人帮他搬了一个发言桌来,他站在发言桌的后面再讲,感觉就对了,整个场仿佛就充满学习的氛围了。这真是一个神奇的例子。今天通过实践,再想到这两个故事,我想以后自己一定不会轻易走下台和听众“卑微”地互动。
2、呈现的案例一定要典型,真正为观点服务。不是必需要讲的案例,不利于大家集中注意力的故事、话都不要讲,以免冲淡主题内容。
3、典型案例、故事的呈现,要讲究技巧,能调动听众的好奇心,启动大脑思考,避免平铺直叙,听听就忘了。和听众的互动,不限于发言,只要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讲座人的身上,集中在内容上,就是有效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可能表现在眼神中的好奇,表现在他在思考、回忆,表现在会心一笑,或者奋笔疾书记笔记。这是我之前忽视的地方,我之前理解的好的互动,是听众的回答,是一问一答,出声的回应。看来,我想错了。回想起那次听陈默老师的讲座,她就坐着讲的,没有单独提问我们一个问题,但我的所有注意力从未离开过她讲的内容,有深深的共鸣,有发自内心的佩服。我在潜意识里可能也说了很多次:对,就是这样。
所以,分享时的逻辑顺序需要思考,怎么的陈述能启动大家的思考,也许是一门很深的艺术。
3、话筒的声音要响亮,最好能在整个会场回荡,最好讲的人不用费力,话筒就能传达出洪亮的声音。今天我没有特别留意话筒的音量,感觉他们能听见就满足了,下次一定要注意。4、如果请听众回答,要请工作人员把第2个话筒递给他们,自己不要去亲力亲为,会耗掉自己精力。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亏了师傅耐心感受整个过程,指出了极容易被忽略的却对讲座有重要影响的细节。
其实,在讲座前,我心里还是很期待她能来的,之所以期待,是因为我心里很想见到她,因为好久没有见到她了。我们在党员室里开心地聊着这个讲座的得与失。看着墙壁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想象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的南湖红船上,亲切交谈,宣告着党的正式成立。而师傅和我今天的研讨,如同这红船上的交谈一样,也会对我未来的台上发言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