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法净源流,自然不凡,琼浆终古,溢出尘凡。波涵星斗,僧寮沉静,乳灌云根,石髓土咸。欧公遗韵,留于残壁,唐井余甘,沁旧衣衫。莫道人间,无有至味,一瓢饮罢,顿超俗寰。
七律·题扬州大明寺泉
蜀冈云气润苍苔,古井幽深鉴碧埃。
一脉清泠通海眼,千年滴沥净灵台。
松涛漫卷茶烟散,竹影斜移鹤梦来。
欲问禅心何所似,琉璃碗内白莲开。
江城子·题扬州大明寺泉
蜀冈深处古泉清。渫云轻,鉴空明。一脉泠泠,似诵法华经。漫汲松烟烹雪乳,琉璃盏,碧云腾。
千秋灵液润芜城。欧阳情,鉴真庭。石铫铜铛,犹记旧茶盟。欲问禅心何所寄,唐井月,宋时星。
禅水茶烟听唐井
扬州蜀冈的雾气总带着三分墨色。晨光初透时沿石阶上行,耳畔渐次响起两种声音:一是大明寺的梵钟,二是幽僻处的泉鸣。这眼被历代文人称作“天下第五泉”的方井,竟在寺墙东侧静守了千年。
青石井栏被绳索磨出深凹,俯身可见井壁唐砖叠压如经卷。某种清越的泠泠声自深处浮起,不是溪涧的欢腾,亦非瀑布的喧哗,倒像古琴泛音在岩层间颤动。据载鉴真东渡前曾以此泉沏茶,那时水纹里漾动的,是即将浮海而去的佛影茶烟。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守扬州时尤爱此泉。他曾在井边石台设茶会,取水烹茗之际笑言:“此水可涤宦海尘垢。”如今抚过井沿青苔,恍惚还能触到当年茶盏的余温。苏东坡后来追和恩师诗韵,留下“汲取深清坐禅榻”之句,使得一脉泉流竟串起两代文宗的精神对话。
茶禅一味的哲思在此具象为水纹。寺僧示我汲水之法:绳端铜壶须斜切入水,缓缓沉取中段活泉。注水入铫时声如碎玉,沸后冲点蜀冈茶,但见雪沫乳花轻漾,恰似人生百味在方寸盏中起伏沉淀。忽然懂得赵州和尚“吃茶去”的机锋——饮的哪里是茶,分明是当下此刻的澄明。
历代品泉者总争论此井排名第五是否公允,却忘了陆羽《茶经》本意不在排序,而在唤醒对水质的觉知。清乾隆帝三下江南皆取此泉烹茶,御笔题刻“大明水味”四字,反倒让活泉成了死碑。真正懂水如张又新者,早在《煎茶水记》中点破:“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
暮色浸染蜀冈时,井中浮起第一粒星子。此刻忽然彻悟:这口井从来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泉眼,而是贯通古今的文化血脉。欧阳修的茶盏、鉴真的帆影、茶圣的尺素,皆在此水中交汇流转。当我们汲取清泉时,打捞的实是漫漶在时间洪流中的文明碎片。
临行前以陶碗饮尽残茶,舌底甘甜竟带金石之气。寺僧合十微笑:“井通海眼,味接云天。”归途中忽忆起《茶经》箴言:“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或许错了——当井水承载了千年的禅思文魄,便已成最上等的活水。
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