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奋写十时文稿,终被弃如敝履。初时,亦未觉意兴阑珊。
晚间,曾共事小有所成的故友来电。言语间点拨:世事洞明,常胜于埋头苦干。人若有所图,有所求,便须步步为营,如履薄冰。
晨起,同事朱唇轻启,语藏机锋,讥诮送水人之人。不解,世上何以滋生如此卑琐?以“率真”为幌,行刻薄之实,视他人窘迫为乐,竟自诩坦荡。
未以回应。奉行的圭臬是:钝感些,麻木些——此道是否为正?代价是郁结于心,并不快意。当然,口舌之争亦非所长,若起争执,料想更是自扰。于是只得麻木地屏绝,如一条袒露软体的蠕虫,遇刺则蜷缩绕行。
犹记初中同桌,其笔记本自题:
“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没钱更苦。”彼时少年,本当心怀星斗,她却似已过早尝遍人间涩果?
寥思过往,反观当下,竟如宿命轮回。既不甘心随波逐流,听任命运摆布;又不愿轻易启齿求人。求人本身或非难事,张口便是,然则如何求?求之何用?效用几何?
常闻:人臻至境,在于“无我”——彻底忘怀自我。此念可怖!仿佛将自己视作一滩烂泥,只朝着心之所向雕琢塑形。
愚者之语,若不在意,便不能伤你分毫?
我常自问:盘坐冥想,忘境忘我,若天花板轰然坠落,难道便不觉疼痛,肉身便无损伤?定然不会!此乃外物之力,不以心念为转移。
同理,强令自己遗忘尊严,抹杀自我,屏蔽恶语,那些恶意便烟消云散了吗?它依然存在,森然如故。它确然已伤了你,只是你强作不在意。
这究竟是“心外无物”的通透,还是一场精心构筑的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