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和救世主教堂

威尼斯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和救世主教堂



安德烈·帕拉迪奥仿照希腊神庙设计了圣乔治·马焦雷教堂的外墙。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精髓,始于1566年,但在帕拉第奥去世后的1610年,由文森佐·斯卡莫齐最终完成。


圣乔治·马焦雷教堂是一座基督教大教堂,但从正面看,它像一座古典希腊的神庙。


基座上的四根巨大的柱子支撑着高高的山形墙。


柱子后面是另一个版本的神庙图案。


扁平的壁柱支撑着宽阔的山墙。


较高的“神庙”似乎是在较短的神庙之上分层的。


两个版本的寺庙主题都是明亮的白色,几乎隐藏了后面的砖砌教堂建筑。


圣乔治·马焦雷教堂是在意大利威尼斯圣乔治岛上建造的。


1570年,帕拉第奥继桑索维诺之后被聘任为威尼斯共和国首席建筑师(Proto della Serenissima)。


他为这座城市设计了两座教堂:圣乔治·马焦雷教堂(San Giorgio Maggiore)和救世主教堂(Il Redentore),树立了教堂设计的新风尚。


其实,如何更好地将古代神庙的高贵形式与巴西利卡式教堂立面设计相结合一直是文艺复兴建筑家们的研究目标。


阿尔伯蒂曾经尝试将神庙门廊与凯旋门组合以解决巴西利卡中厅与侧廊的高差给正立面带来的造型难题。


后来伯拉孟特和佩鲁齐也各自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而现在帕拉第奥决心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来面对这个问题。


因此,他注意到古人曾经在罗马万神庙的立面设计中采用过双重山墙造型,于是将这种方式改造之后用在了圣乔治·马焦雷教堂立面设计中:位于中央的是比例稍显瘦长的四柱式神庙,其高度和宽度都与中厅相吻合;而在稍矮一些的位置放置了一座六柱式神庙,其宽度和高度恰好对应内部侧廊。


由此不难看出,这样一种组合方式就将教堂立面与神庙立面更加纯粹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而后被广为效法。


按照帕拉第奥的原始设计,中央神庙的大柱子本是直接落地的,与两侧小柱子柱脚处在同一标高。


并且,帕拉第奥绘制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设计草图,中央神庙的大柱子本是直接落地的。


可以看出,帕拉第奥喜爱这种做法,不仅因为这更符合古代神庙原型,而且因为柱子较高,更显“宏伟壮观”。


但是在他去世30年后才最终完成的立面中,或许是后来者觉得中央神庙比例过于瘦削,于是就缩短其柱身,并在柱脚下加上了高大的基座。


但这样就破坏了两座神庙柱廊之间的位置关系,显得不够统一了。


帕拉第奥自己可能也感受到了这个矛盾,于是在稍晚一些建造的救世主教堂中采取了新的做法。


他降低中央神庙高度,使之更加符合传统的比例关系。


并且,为了补偿由此造成的高度差,他仿效古罗马万神庙的做法,在中央神庙后面增加了一个阁楼层作为背景,并将中厅屋顶向前做了一个斜坡,形成类似维特鲁威所说的龟背式屋顶(Testudinatum)。


与圣乔治·马焦雷教堂相比,经过改进的救世主教堂立面设计要显得更加协调。


与罗马的耶稣会教堂立面一样,帕拉第奥也取消了位于低矮神庙两侧的壁龛,而在中央入口上面又增加了一个小山花,以使教堂入口的向心力得到增强。


这显得,这座神庙的平面布局也很不一般。


传统巴西利卡式教堂的设计者将平面形状与耶稣受难的十字架联系在一起,所以都会将中厅、横厅以及歌坛视为整体加以对待。


但是这种既有象征性又非常实用的形状却不被偏爱集中式平面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家们所喜爱。


学过建筑史又或者读过外建的人都知道,我们已经看到在罗马新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中两种观念的冲突碰撞。


因此,帕拉第奥不准备调和这两种观念。


他所采取的做法是先将它们截然分开,然后再联合在一起。


他将中厅与穹顶空间的连接部位收窄,赋予它与中厅入口方向完全相同的做法,并且在标高上与穹顶所在空间区分开来。


如此这样一来,中厅就被前后完整地“闭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


在穹顶部分,帕拉第奥采用“希腊十字”布局,横厅两端都做成半圆形,在连接部位都用与中厅相同的“隔断”方式予以分隔。


在通往祭司专用空间的后部,帕拉第奥创造性地设计了半圆形柱列,其位置与横厅半圆形墙上的壁柱对应。


通过这样一种似隔非隔的处理手法,既可以将前、中、后整个空间联系成为一个组合体,同时又赋予主穹顶空间以庄严的氛围,后来也广为流行。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建筑简史及外建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