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往年一样,三月三那天,我跟随父母一道驱车回到故乡扫墓祭祖。云雾缭绕的远方的村庄里,依稀可见到我家那破旧的老屋,它依然披着青砖绿瓦像迟暮的老人一样站在村里不断涌现的新房中,与周围的环境相比,显得有些不协调。
下山途中,爸爸说,由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老屋将被拆了。我心里一震,一股不舍之情油然而升,我跟爸妈说,我要去看看老屋。
终于踏上了回老屋的石甬道,这一路走来,清明的雨越下越大,点点滴滴砸落在青石板上。我手里撑着一把小伞,也不知走了多久,方从石甬道迈步出来,那一刻,我像是一脚踏入回忆的梦境里。
站在石甬道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屋的样子。门前的老井,屋旁的鸡舍,角落里含苞待放的桃花枝,一切的一切,在朦胧烟雨的氤氲下,仿佛成了王维笔下的水墨丹青画。眼前的一切,渐渐地同记忆里的老屋重合起来,我不可抑制地向前走去。
终是到了门前。收了伞,看着门上不知何时生出的青苔,心突然就静了下来。门没有锁。将手抵在门上,轻轻一推,伴随着“吱呀”的开门声,四四方方的院子里结着蜘蛛网的所有东西都一目了然。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有关这个院子的所有的美好的或是不美好的片段在脑海里打着旋的转着。或是在西墙角的那棵凤凰花树下荡秋千,或是在东南方的花圃里捉蚂蚱,亦或是闹着不肯吃饭,被外婆追着要打......脑子被回忆的片段充实得满满的。
我抬脚跨入门内。老屋的结构颇有些像北京的四合院,四四方方的,站在院子中央,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东,南,北三面皆置着许多杂物,多年的尘封,在它们身上积了厚厚的阴霾,有些角落也有了蜘蛛网的存在。唯一可喜的便是西面墙上的爬山虎仍然生机勃勃的,未因多年的寂寞而显出颓废劲儿来。
沿着回廊走,回廊靠近饭厅的地方,仍放置当年我曾坐过的小矮凳。我走过去,像之前那般坐下,木椅吱吱呀呀的,发出难听的响声。我像过去那样用手撑着脑袋,看向院子中间,很快就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小时候的我,喜动厌静,吃个饭也不喜欢待在房间里。外婆哄我,知道我喜欢小鸭子,便特特地在我吃饭的时候,将门外散着的小鸭子赶回窝里。我便日日捧着饭碗坐在饭厅前的长廊上,看夕阳西下,外婆头戴斗笠,手执长棍,吆喝着小鸭子回窝。这个时候,后面饭厅里的人应正在吃饭喝酒,早早收拾好的堂哥堂姐亦在长廊尽头的房间里争夺着遥控器的使用权,小一点的堂弟堂妹则在东南角的花圃里戏弄花草。我就呆呆地这么看着。那时候我就想,我应该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吧!
离开长廊,来到后门。从后门开始走,途径主卧两间房间,脑子里全是当年在老屋的生活情境,一大家子的音容笑貌,嬉笑怒骂。无论站在哪个角落,似乎都还能听到当年外婆对我的声声呼唤,似乎都还能看到外婆抱着我在院子里玩耍的情景,似乎都还能感受到外婆对我的浓浓爱意。我站在檐下,一语不发,静静闭上眼睛回想。
亦不知过了多久,雨越发大了,雨水顺着廊檐滑落下来,一颗颗逐渐连成了一条线,打在地上,声音清脆,断续成一曲破碎的乐章。我睁开眼睛,四处环视着这从小长大的地方。时光不再,当年的生活已被时光蹉跎成回忆。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老屋已然落后,将被拆迁,连当年的回忆再没有寄托的地方。
“嘀---嘀---”门口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车前灯照的四周亮堂堂的。我知道该离开了,便从长廊退了回去。
我退到门外,就着门上的早已锈蚀的铜环,将门轻轻带上。我重新拿起那把旧伞,走进了雨帘。
上车,收伞,一切动作如行云流水。擦了擦车窗上的水雾,我忍不住挥手,在心里默默说了声再见。
不远处,风雨中仍挺拔屹立着的老屋仿佛也在挥手说话,隔着雨幕,我却听得清清楚楚。那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挡不住的是用乡音表达的“再见”二字。
我心里有些苦涩,大约是岁月蹉跎,繁华过隙,韶光似水无从忆,音容昨日笔难书, 浮华一梦青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