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知道这两句话并不是上下连接在一起的,把它们硬扯到一起,不过是想谈一谈,到底该不该读书,或者说该不该读那么多书。
前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想来中国人民都不会感觉陌生,无论是来自家长的絮叨,还是来自老师的叮咛,总之这句话大家没少听过。
问题来了,为什么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呢?首先我们来看出处,“书到用时方恨少”出自《增广贤文》劝学篇,全篇如下: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通读全篇不难看出,“书”在这里指代的是广义的知识,而非狭义的书本,“书到用时方恨少”自然不是劝勉后人多读书,而是强调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结合后一句“事非经过不知难”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
而“百无一用是书生”则出自于清代诗人黄仲则的《杂感》,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此诗大约可以讲个故事:一个才华横溢、满腹诗书的少年郎,屡试不中,心中烦闷,于是借着诗文自嘲自讽“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的自嘲不是自我贬低,而更类似于少年轻狂的发泄:我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满腹经纶,却考不上功名;我明明那么有才华,你们却看不起我,那我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但要知道这首诗最重要也最出名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它的下一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诗人在自嘲自讽,一通感慨发泄后,终于还是开解自己,莫要追求外界的认可,而是做到自我认同,这样的洒脱,今人能得几何?至于今人所以为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乃“读书无用论”则更是无从说起了。
由此可见,该不该读书呢?该。无论古今,读书都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读书不应当是为“读书”而读书,其目的是学习知识,如何能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化为己用,这才是重点,而不是读多少本书。当然,多读书也没有错,能够从更多的书本中汲取精华,获取更多的知识,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