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站,等待坐车的人三三两两,大多是老人,相熟的低声闲聊着,独自一人的身子斜着朝公交车来的方向张望。
我左耳塞着耳机听书,不时抬头看看车来了没有。
忽然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打破了宁静。
“快回来,有老背背。”年轻女子在呵斥她的儿子。(老背背,恐吓孩子的不听话,就会被坏人背走。)
年轻女子,看样貌估计年龄在二十出头,黝黑稚嫩的脸庞。身后背着一个一岁多的女孩,被呵斥的是个三四岁的男孩子。
男孩子听见妈妈的叫喊,从站牌底下伸出头朝妈妈张望。妈妈再次高声喊道:“再不过来就不要你了。”小女孩在她背上扭来扭去。
妈妈严厉的神色暂时让孩子服从了。
妈妈把背在背后扭来扭去的妹妹换到胸前背的时候,男孩子又跑到站牌后面了。
我按下耳机暂停键,看着那对母子想,如果我是那男孩子的妈妈,这种情况下我会怎样做?
第一种,跟着孩子去看看站牌后面看是什么吸引了他。
第二种,我会对孩子招招手,让孩子过来蹲下问他:“你过去想做什么?”
第三种,告诉他小孩子不能远离妈妈,车站人多容易走丢,妈妈找不到你会伤心的。
呵斥孩子,只会暂时有效,而且孩子的自尊水平低
难以养成自律的习惯。
对待孩子要有耐心,用成人思维推理出来的结果常常与孩子的思维结果不一样。我们应该做的是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制止孩子的行为。
我的孩子小时候一次在家里燃着蜡烛上面放一个鸡蛋。如果你看见这幕,你会怎样做?你知道他的意图吗?也许只是看到危险,小孩子不能玩火。
一天下午下班回家,进门我闻到蜡烛燃烧的味道,大白天的点蜡烛干什么?
那时候儿子八岁多,正是好奇心重阶段。
放学回家先在阳台空地地上点燃一小截蜡烛,找来一个蒸菜的架子放在蜡烛上,架子上放着一个鸡蛋。然后,在他房间写作业。
寻着味儿找到阳台一看,准是小家伙搞的。蜡烛在空地上没有危险,暂时不理会。
孩子做完作业,跑出来说:“妈妈,我在孵小鸡,小鸡要几天才出来。”
我们一起在《少儿十万个为什么》里找到用电孵小鸡的文章,研究怎样才能把小鸡孵出来。
儿子看了“电报鸡”的介绍,不好意思的说:“我是在烤鸡蛋,不是在孵小鸡。”
我告诉他看书要读明白,读懂关键词。“你说你是不是像《小花公鸡找水喝》故事里的小花公鸡,以为红色的东西都是美味,你以为加热了就能孵出小鸡?”
儿子笑了。
在我们家儿子行为的边界是:保证安全前提下,都可以摸摸做做,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孩子的行为规则他一起参与制定的,因此他明确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儿子通过家里人叫他称呼的变化就知道该怎样做。连名带姓的叫他准知道那事不能干,后果严重。
小孩子都喜欢去别的孩子家玩,我们约定一个回家时间。然后提前5分钟告诉他我们要回家了,他不会哭闹,有时候会申请多玩5分钟。
孩子长期养成“先工作再玩耍”习惯,周末作业绝不会拖到周日完成,小学周五晚完成,初中高中周六晚最迟周日早上完成。有空余时间往前面多学一点点,
孩子在小学到高中阶段没有被请过家长,顺利的进入他理想的大学开始新的追梦。
用原则规范孩子行为,父母和善而坚定,不吼不叫养育自律自尊自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