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老师对我说:说一些话,做一些事的时候,不要急,先想一想对这个人会有什么影响,然后再去说,再去做。对待别人柔软的同时也可以不违背自己的心。晚上回家想起这段话,心里忽然有了答案。一整天的情绪慢慢被自己所接纳。
为错误找借口是判断,不是事实描述
今天在团队里发生小的摩擦,是因为个别团队成员工作内容屡次提醒仍然出错,导致整体进度再次拖后,指出问题之后还要找各种理由。我们的应激反应通常是,犯错了还找借口,更加不可原谅。
静下来就明白,为错误找借口,是我们对他人的判断,不是事件的事实。在工作和生活里,我们常用的沟通基础都是做判断,而不是描述事实。加了主观判断,就像戴了有色眼镜,看人看事会变形。
情绪不只影响自己,也弥漫在周围的环境影响他人
团队里的摩擦,让自己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情绪影响了行为,对同事讲话的语气、紧皱的眉头、急促的语速,仍然历历在目,整个人是僵硬的。我想自己能够感受到的不舒服,也一定弥漫在四周,波及到其他人,无论对还是错。
凡事多想对方的动机,多检视自己的行为
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是衡量自己的动机,却衡量别人的行为。自己的动机总是好的,别人的行为难合自己的心意,所以每个人都抱着“我为你好”的心,却做着让人难过的事。
情绪引爆当下的沟通,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当事人愿意讲的话未必是心里话。在责备和批评之前,我们其实还可以先向当事人了解一下造成现在结果的真实原因。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有没有能够协助的地方,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能对调一下,凡事多想想对方的动机,再检视一下自己的行为,相处起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沟通的真谛
回到团队事件里,当同事没能按照要求完成工作,我们更好的方式是先了解清楚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对课程不熟悉,要求没听懂,个人有临时的事情,等等,站在对方的立场,协助对方一起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尽快做好补救工作。并且达成一致约定,在以后的工作里要如何做,达到什么标准。
当我们愿意去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时,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时,我们就开始接触到沟通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