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数据指标包括三方面:用户数据、行为数据、业务数据,串成一句话即是:谁,干了什么,结果如何
用户数据
可从用户来源、用户存量、用户增量、用户健康度四个常用维度去看
用户来源:指用户来源的渠道,比如:百度自然搜索、百度关键字投放、搜狗、微信等
用户存量:指日活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月活MAU(Monthly Active User,月活跃用户数量)等用户活跃数据。注:需要说明的是MAU不等于各日的DAU之和,需要对用户去重统计才有意义。
用户增量:指新增用户,定义新增用户的流程节点和基于维度不同,统计出来的数据不同,在日常工作中,要和团队明确统一定义的标准,降低沟通成本
用户健康度:可用用户留存率等指标衡量,关于留存率计算一般有三种算法
- 算法一:第七天/第一天*100%,7日日留存,这种计算方式只关心特定日的留存情况,避免其他日数据的干扰
- 算法二:第二天~第七天去重后/第一天*100%,7日内留存,引入其他日数据,适用于有固定使用周期,且周期较长的业务。比如:电商等产品在周末的访问量下降,采用这种算法可以规避周期带来的影响
- 算法三:第七天/第〇天*100%,新增当日为第0日,下一日为第1日,某种程度上能抵消星期级别的波动
行为数据
可从访问次数/频率、访问时长、访问转化、访问跳出四个常用维度去看
访问次数/频率:可用PV(Page View,页面浏览量)、UV(Unique Visitor,独立访客量)、访问深度来呈现
PV指页面访问次数,UV指访客人数
访问深度:用来衡量用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
- 算法一:用户对某些关键行为的访问次数
- 算法二:将产品内容/功能分为几个层级,以用户本次访问过最深的一级计算
访问时长:可一定程度量化当前页面内容对用户的吸引程度。注:在处理访问时长数据时,需要注意剔除一些非常大的值,避免用户去做其他事情页面没关这种极端情况带来的干扰
访问转化:指用户访问相关页面后,转化成注册用户、付费用户的比率
访问跳出:可用弹出率等指标衡量页面对用户的质量,注:弹出率是基于访问次数的
业务数据
可从业务总量、人均付费、人数、产品健康度四个常用维度去看
总量:一般会用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总额)来度量,
人均付费:一般用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ARPPU(Average Revenue Per Paying User,每付费用户带来的平均收益)
人数:一般指付费人数
产品健康度:衡量大多数产品健康度,看其能带来的收益,即可以用付费率、付费频次等指标来衡量
总结
上述具体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产品的具体形态调整。比如业务数据的指标,视频产品一般就会采用观看时长来衡量总量,观看人数来度量人数这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