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生活中任何受都用到数。如:进入会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座位与人的比较,想到人多,还是座多,还是正好,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并且在我们备课的时候,只要有关于数的认识,我们老师一般都要写上“培养学生的数感”,这一定是没错的。“陌生“”是因为我们经不起问。若问“什么叫数感?数感可以怎么理解?怎么落实?”,这样一问很多老师不知所措。
“数感”课标上指出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理解和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数”与“数量”有什么区别?“数”即数学上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概念,如自然数、整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等等。而数量是指事物的多少。如几头牛、几棵树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数比较抽象,而数量是比较具体;数要想象,而数量可以看到。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1.联系生活,创设现实情景。
数感定义中的“数”就是数学符号,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让学生经历用数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学生建立数感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如:小数的认识,利用生活中物品的价格;0的认识,收集生活中的0;分数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分数等等,这就是“用数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培养数感的过程。
2.动手。
学生认识任何事物,都要有动手的过程。不管是数感的培养,还是空间观念的培养等等,因为“智慧自动作发端”。因此,它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摆小棒认识几”“折一折认识几分之一”等等。
3.在估算的练习情景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估算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又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当然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4.学完数,一定要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加强和发展。如:学完长度单位后,让学生用米或分米或厘米,实际测量一下课桌的长,书本的长,黑板的长,橡皮的长等等,在活动中,不仅能丰富他们的认识,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也就发展了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