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了要坚持。就算隔了八个月也要坚持……以下是一篇书评,书名是《当尼采哭泣》。
《刀锋》看了一个月,这本书只花了四天。看完脑子很乱。首先要说这真的是一本很对我胃口的小说,既符合了我对于小说的要求,又充分满足了我对心理学和哲学的好奇心,而且大师不愧为大师,几乎没有让我觉得肤浅或是逻辑不严谨的地方,全程跪着看完。
当我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时,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沉沦下去,怀着高中毕业那会儿对心理学的热情,加上一种自我救赎的幼稚想法,我找到了这本书。
哲学是个很绕的东西,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也是我一直以来在质疑的一件事。事实上,在我二十多岁的这个阶段,已经几乎没有什么科学是能让我笃定的了,对于一切的结论,我总是会在第一时间相信,然后在接下来持续地时间里不断找理由反驳。这本书也一样。我在这本书里尝试找到两个问题的答案:其一是,究竟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追求?其二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关于真理和自由。书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描述,四十岁的布雷尔医生拥有旁人羡慕的一切,体面的工作和社会地位、漂亮的妻子,但仍然每晚失眠,陷入同一种幻想。尼采问他,假设时间是永恒的,命运永劫回归,现在的一切你还会主动选择吗?于是布雷尔医生做了一个催眠实验,假设自己放下了妻子,去寻找臆想中的人,却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回到妻子和家庭,清醒之后便康复了。这本书里放下一切去追求真理的尼采,和找到自己的真理之后回归物质生活的布雷尔医生,其实描述了两种态度。究竟是放下一切,不受责任、金钱、名利等现实的束缚,回归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自我掌控,还是在这一切的约束之下仍然保持精神上的完整自我?前者是一种极致的状态,而后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更为现实的。我们终其一生究竟在追寻什么呢?我相信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贵贱。
关于认同和需要。一种避世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孤独感,可人终究难以脱离于社会关系独立存在。有一种说法是,外向型的人通过社交获取能量,这代表了很大比例人群的社交需求;还有一部分内向的人,即使回避社交,也需要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关怀。因为这些人给了我们持续不断的认同感和被需要感,这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于别人是有意义的,体现了我们的生命价值。因此,独立于社交关系的生活一定是痛苦的,如果不是为了一个更伟大的目标,常人恐怕难以忍受。
关于极乐和幸福。《刀锋》里,拉里花了五年的时间去印度修行,那里的师父告诉他物质的欲望越少,精神的纯净度就越高,就越有可能达到极乐的境界。我不知道这种极乐是什么样的,但假如真的存在,伴随这种极乐的,常常是失去身边的爱。一种是平淡的苦乐交织,另一种是持续的苦和1%概率会达到的极乐境界。该怎样选择呢?
说句题外话,我其实认为自己过早地思考了这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其实在入世和出世中徘徊,一不小心就会让自己厌世,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会消磨斗志。但我认为在命运的时间轴上,心理问题永远不会消失,有的只是严重程度的差异,对于人生的思考也是一样。答案别人给不了,要自己持续地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