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

  重温了Dan Ariely的《怪诞行为学》第一章,常读常新,这一次给我的启发更近了一步。

  Decoy effect(诱饵效应),指的是在选择两种商品时,当两种商品在各自的维度上占优势(比如价格和质量),人们往往很难做出抉择,但假如加入第三者(诱饵), 它两个维度都比不上其中一个产品,你大概率会选择target product。好比你现在在纠结买Nike1000 还是鸿星尔克200时(前提你没有目标产品定位),突然发现另一款鞋A 1200,美观度比不上Nike,我们有理由相信你会选择Nike,因为人们都喜欢占便宜。

诱饵效应之爆米花"陷阱"

  我上面举的例子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也足以说明问题。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清楚"What do we want",我们喜欢在比较中做决策。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人的大脑分为快系统和慢系统,人们大多数时间都是用调用快系统,因为那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同理,我们厌恶难以比较的两者,假如能出现第三者让这个决策看起来更简单易行,那一定会成为困厄者的稻草。

  回想一下竟然有些细思极恐,或许这也应该隶属于人性的弱点吧!诚然,爱比较有时候能给我们的决策带来便利,但也可能成为商家掏空你钱包和健康的无形黑手。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繁千世界有太多诱惑,也有很多陷阱,这些陷阱可能不会让你遍体鳞伤,但也可能会让你扎耳挠腮,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分辨一个又一个陷阱,尽可能不要让自己掉下去,即使不小心落入其中,也能幡然醒悟并及时逃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