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大石头被选中,一块作成了石梯,铺在了通往寺庙的山路上。另一块石头,却在雕刻师的打磨下成了寺庙厅堂里的佛像。被铺在山路上的石头十分不满,向佛像抱怨:为什么你可以接受信男善女的朝拜,而我却在这条路上承受众人的踩踏。佛像对铺在山路上的石头说:你只受了几刀就成了铺路石,而我却受了千刀万刀才有了今日。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尽相同,却又极尽相似。冥冥之中,有些规律在人的一生中浮现,有的人参悟,而有的人无视。让自己变得更好,不单单是思想上的一厢情愿,必须要靠着毅力一点点从桎梏的生活里挣扎着爬出来。
停留在思想上的努力是一件怕的事,思想上已经明白,再也不能这样过,但行动没有跟上思想的步伐。大多时候,人都会在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不满,于是寻找出路。出于对未来的渴望和激情,可以很快投入到行动中。伴随着对生活、思维习惯的更改,一系列的问题和不适应都显现出来。与生俱来对安逸的潜在渴望,诱惑着人放弃以自己的改造。或者想着在短时间里快速通向成功,与自己展开了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结果在极度愿望之下,失望而归是自然的。而另一种状态就是满足于一些成长后,就开始释放麻痹思想,在几乎停止的的进程上开始停了下来,用看似努力的规定动作告诉自己:看我多努力。
努力挑战的是自己,而不是任何条件。
“跳出舒适区”,这个概念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也是众多成功人士推崇的理念。进化了80万年的人类大脑,是大自然最不可思议的杰作。同时也注定了大脑有很多进化过程中的惯性思维,简单,越简单越好,因为在生存环境下的大脑是会消耗大量能量,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大脑不会频繁启动。
这注定人是有惰性的。
所以人要想获得成长,最后达到成功,首先就是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学习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快乐,而是在学习的知识运用得到正面的回应后才能得到快乐。很快放弃的人,并不是不努力,而是自己在努力学习的时候,没有得到有效的正面回应,一时间陷入了对自己的怀疑,认为努力没有用,最后放弃。
如果你想成功,所有的困难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你的内心的渴望。
始终在勤奋的路上,你也能做最好。
从哲学上讲质变都是通过量变达到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变肯定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成长很重要,是因为在成长期里,每一次努力都在蓄积力量,当力量聚集到一定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
曾经有一些红松的种子落到同一片土地上,但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却是最初长得并不好的种子。
那些率先发芽的种子,自然成了鸟虫们的食物。躲过鸟虫们的种子,获得了难得的机会开始生长,一部分种子长得非常壮实,眼见小有成材,却被人伐而用之。那些发芽迟,生长初期又发育不好的种子,在避开这些灾难后,逐渐块头壮大,慢慢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时候,鸟虫们早已不能威胁到它的安全,而人们开始景仰它的高大雄伟,自然是不会伐而用之的。
观物是如此,而人也是如此。古有伤仲永之说,道的就是那颗率先发芽的种子。
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人生结果,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从普通到不凡经过的路很长,需要经历的事很多,只有始终坚持在勤奋路的人,才有机会通过积蓄能量,完成人生的蜕变。
空杯心态,助你学习激情永在。
今年以来,我报名参加了100天读33本书的群,虽然在规定时间里没有完成任务,但21本书也给了我不少知识和感悟。其中最大的感悟,原来自己知道的知识太少了,以前很狂的心态开始收敛,连我自己都开始觉得谦虚了不少。直到参加小灶群,我才真正发现,原来这么多牛人都在努力学习。越学习感觉越害怕,知道的太少,危机意识也有了。幸好我有一个好习惯,对看过的书会进行整理,记下我认为关键的信息,结果才发现,教授学习方法和成功人士的自传,都有一些相同的规律在里面。
第一,定下一个三年目标,然后细化到每一个月,让自己努力做到。
第二,管理自己的时间,找出每天浪费的时间,进行时间管理,让工作、生活有规律。
第三、记录学习到的知识,并整理归类。
第四、尝试对别人讲学习到的知识,知识输出很有用。
第五、开始学着写体会,虽然,小灶群的感悟我写得并不好,但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现在写东西有条理了,更快了。
第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虽然我不知道这样的方法到底有没有用,但我想坚持下去,好好改一改自己的习惯,把自己打碎了再揉出一个更好的自己,加油!